第2版:要闻·理论

新媒体“用新方法讲好故事”的理论逻辑

□ 薛丽芳

主流媒体创办的新媒体在媒体融合中占领新兴传播阵地,让正能量始终充盈网络空间。在当今媒体时代,我们到底通过什么样的讲述,让我们的内容更有效地去覆盖和传播,实现一种能跨越文化,跨越地域的传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要“运用新方法讲好故事”。“新方法”新在哪里?“好故事”好在何处?近年来不少主流媒体创办的新媒体扛鼎之作迭出,不断出“圈”破“局”,成为爆款,本人就浅谈一下关于新媒体“用新方法讲好故事”的理论逻辑。

一、新媒体看似是技术赋能,但理论逻辑终究离不开人的思维创新。

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的人才、政策、新闻资源、体制机制等优势。但同时受传统媒体思维定势的影响,新媒体人容易被“固化了自己”,有的“新媒体”走着走着就变“老”了,有的“老媒体”走着走着就变“新”了。“新”与“老”之间就隔着一个“固化了的自己”。新媒体之“媒”是互联网,突破“固化了的自己”,新媒体人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此相适应的要有及时思维、互动思维、融通思维、开放思维、市场思维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怕人已进入了“新媒体”,思维还停留在“过去时”。

“新媒体拥有连接所有用户”的能力,但同时与受众的关系定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宣传部转向传播者。5G时代新闻传播的理念正在悄然变化,从由传播者说了算转变为由接收者说了算;对新闻的文本,从单一文本向多维复合文本转变;新闻传播场域,从“无视频不新闻”向“无现场不新闻”转变……

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在新思想的引领下更新观念,实现思维之变,要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

二、“新方法”潜藏着“新阅读习惯”的密码。

用“新方法”讲好故事,首先运用信息时代最前沿的技术。移动互联网时代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不论在地铁、商场还是餐厅,我们都能看到抱着一部手机的身影。“新闻阅读习惯”的特点是便捷性、碎片化、低成本(时间)和选择的多样性,其核心是“速阅读”“浅阅读”,以不同形式、内容丰富、创新表达、吸引受众的参与,让受众在互动中形成情感共鸣。

新媒体用“新方法讲好故事”短视频是不二的选择。短视频的特点,一是“短”,二是“视”。因为“短”最大限度节省了阅读成本(时间);因为“视”,短视频直接把动态画面呈现给受众,让受众更直观、更立体、更便捷地感受故事的思维与情感,从而产生共鸣。

三、“新方法+好故事”,成就新媒体的“扛鼎之作”。

有了新方法还要配上好故事才能称得上新媒体的“扛鼎之作”。“好故事”从哪里来?

创新是“好故事”的生命,创意是“好故事”的流量。“好故事”应该是创新的产物,要通过创新创意讲那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故事,就是通过策划实现故事新闻价值与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所谓独到的故事,就是故事的叙事视角要独到、独特。

思想是“好故事”的最高境界,思想藏在故事里,故事融在叙述中。新媒体用新方法讲好故事不仅要有思想的在场,还要产生思想的回响。故事的思想性要体现在重大主题上。主题重大、立意高远、思想性强,重大主题的展开,要选择个体人物故事作为切口,呈现的是“变化”,揭示变化背后的硕果。

有思想的故事直击人心,好故事怎么表达思想?要把思想藏在故事里,故事融在叙述中。“新闻阅读习惯”中的“碎片化”和“选择的多样性”告诉我们,新闻的界定也正在发生着变化。什么是新闻?不是由传播者说了算,而是接受者说了算……受众没人愿意听你讲大道理,而乐意听故事。新媒体要想争夺更多的受众,就要把欲传播的道理、思想藏起来,藏而不露,要让“精彩的故事会说话”,这里的“话”就是道理,就是思想。

新媒体某种程度上是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与运作逻辑的中断或终结。方法新故事好是“扛鼎之作”的基础,新媒体“扛鼎之作”需要用全新的理论逻辑与实践与之相匹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发展,新媒体未来“讲好故事”的方法待不断更新,更加多元,新媒体人的思维需要不断更新,更加开放。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