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五一特刊

郭春娥: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清晨五点多,郭春娥就起床了,穿梭于羊圈内外,打扫羊圈,给羊打草、喂食,忙得不亦乐乎。

郭春娥是丛罗峪镇乡杨家坡村人,今年54岁。从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近几年成为脱贫致富能手,这些年吃过什么苦,只有她自己知道。“村民们都说我是村里最能吃苦、最有本事的妇女,能把别人以为过不成的日子过得像模像样,我始终觉得,不管面临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去努力生活。”

提到过去的生活,郭春娥就不由得掉下眼泪。十几年前,她和丈夫王贵成也算是村里的“能人”,两口子用省吃俭用多年攒下的积蓄开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养猪场,喂了大小100多头猪。经过几年的运营,养猪场逐渐步入了正轨,能干的郭春娥决定自己在村里打理养猪场,让丈夫出去打工,为家里增加收入。没想到,就在丈夫出去打工的第二年,就在路上遇上车祸导致脊柱骨折,下半身完全瘫痪,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的支柱一下子倒下了,30多岁的郭春娥感觉天都塌了,几乎天天以泪洗面。

为了给丈夫治病,郭春娥关掉了养猪场,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债,原本的幸福生活一下子变得黯淡无光。后来,在帮扶干部的推动下,郭春娥用国家给的3600元补贴买了6、7只羊,试着养了起来。“多亏有政策的支持,干部的帮扶,还有村民的帮助,大家出钱出力,帮我们盖了现在的新房子,”郭春娥说,“村里还给我提供了一个公益岗位,让我成为一名保洁员,每月还有几百元收入。这笔钱虽然不多,但也足以让我安心。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对得起这份关怀。”

于是,在最近几年里,郭春娥每天既要照顾丈夫的起居,还要去操心几十头羊的吃喝,这对于一个女人实在太不容易。但不服输的郭春娥不怕,“多吃点苦就能多赚点钱,我始终坚信,只要有技术、能吃苦,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执着,郭春娥很快就成长为一名养羊能手,2021年,郭春娥一家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小康生活不是等来、喊来的,而是拼来、干来的。”郭春娥相信,只要肯用心、肯出力,就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对于未来,郭春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