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

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让百姓共享“健康红利”

□ 王恩奎

5月19日是第13个“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是“签而有约·共享健康”。家庭医生并非“私人医生”,我国从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截至目前,全国已组建超过42万个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特别是慢病患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健委要求,到203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

家庭医生是把健康送上门的惠民工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居民通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一定期限服务协议的方式,与家庭医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医疗资源的“下沉”,使得寻常百姓享有个性化健康服务成为可能。“私人定制”式的家庭医生服务,可有效促进分级医疗,改善医患关系,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无疑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家庭医生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正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随之日渐深入人心。近年来,各地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居民提供周到、便捷的医疗护理服务。自2016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国开展以来,改革在适宜性、规范性等方面的探索路径逐渐清晰,并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家医服务暖人心,让群众更有“医靠”。家人生病了,只需一个电话,家庭医生就能上门服务。 这些“近在咫尺”的健康关怀,实实在在的医疗服务举措,实惠又实在,“近在咫尺”的健康关怀让百姓共享“健康红利”。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人民身体健康。不仅方便了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看病,也有利于推进分级诊疗,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对于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让普通群众也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对于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身边的家庭医生,让患者有了更多安全感,也构建起了医患间的“熟人”信任模式,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温暖服务一直在持续,为居民提供有温度的诊治。在守护一方居民健康的道路上,家庭医生从不缺席,为百姓提供贴心服务需求。

国家卫健委要求,到2035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将达到75%以上,基本实现家庭全覆盖。家庭医生承担着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要真正做到让“社会认可、群众满意”,不仅要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数和覆盖率,更关键的是要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强化签约家庭医生作用,拓展服务渠道,延伸和丰富服务内容,以满足居民个性化、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只有全面提升家庭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才能增加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