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对医疗职业危害认识的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在护理患者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自身职业所带来的危害。因此,要充分认识护理工作中可能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1、危害因素
1.1化学危害
1.1.1化学消毒剂
手术室消毒要求极其严格,护理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各种消毒剂。化学消毒剂具有挥发性、腐蚀性和刺激性的特点,对皮肤和黏膜有一定的伤害。长期接触或吸入可引起支气管哮喘、诱发机体突变和致癌。
1.1.2其他化学因素
长期在手术室工作会吸入空气中残留的微量麻醉气体可引起肝损伤、不孕或流产;乳胶手套或手套中的滑石粉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咳嗽或哮喘等。同时,护士每天接触很多麻醉药物,如取药水、拔针,药液溢出,形成有毒气溶胶,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不仅引起白细胞减少,还会致癌、致畸、突变。
1.2生物因素
1.2.1锐器伤导致的疾病传播
在诸多生物危害因素中,锐器伤是手术室护士常见的感染途径,直接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护士因锐器伤尤其是针刺伤感染血源性疾病最为严重。
1.2.2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染
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也是传染途径之一,手术过程中,会遇到患者溅出的血液、分泌物和清洗器械时的污水,污染手术室护士的眼睛、皮肤和黏膜。
1.3物理因素
1.3.1辐射
手术室经常使用X线及造影的辅助检查设备,设备发出的X射线、紫外线、激光等对人体有伤害,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的辐射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具的缺乏,手术室的护理人员长期暴露在射线下,极易受到辐射损伤,并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白细胞减少、畸胎、放射线疾病、癌症等。
1.3.2 针刺伤
护理人员在进行穿刺、回套针头时,极易造成被刺伤或划伤甚至于被感染。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调查,100%的护理人员被针刺伤过,每年至少发生60万至80万次针刺意外,造成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疾病死亡的医护人员超过数百人。
1.4心理、生理的因素
1.4.1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重,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张,护理工作突发状况多,加之经常目睹患者意外伤害、垂死和死亡,可能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过大,并且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情绪波动等问题。
1.4.2生理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强度大、经常熬夜和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手术室护士身心疲惫,易造成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和生理问题。
2、防护方法
2.1化学因素的防护
医护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需要掌握正确的防护技术。要正确掌握消毒药剂的使用方法、浓度、时间。配置和使用时,应佩戴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操作后要清洗手和裸露皮肤。抽吸药液时要尽量减少飞溅和溢出,如果不慎溅入眼睛和皮肤,立即用洗眼器进行处理。散落在桌面和地面的药液要及时吸干,并用清水冲洗干净。
2.2生物因素的防护
首先,手术室护士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规程规范自己的临床操作,同时手术室要建立严格的自我防护制度。护士应该在手术前检查自己的手。如果发现有损伤,可不参与手术,尤其是有特殊感染的手术。手术中使用的器械、敷料、设备的处置应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如果不小心被携带病毒污染的器具划伤,应在伤口一侧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受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肥皂和自来水冲洗。洗完后要用消毒液消毒。然后向相关部门汇报及登记,进一步检测处理。
2.3物理因素的防护
护理人员需加强防辐射知识的学习,在需要时尽可能的去使用防辐射器具,操作X射线设备时,如果在直接区域,必须穿铅衣或避开直接区域。使用激光和紫外线时,要戴防护眼镜,不要直视光源。
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禁止用手直接接触用过的针和刀片等各种锐器使用后要放入利器盒集中处理;当发生锐器划伤时,应保持镇静,迅速脱去手套,尽可能地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水或自来水冲洗伤口,然后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必要时进行传染病专科方面的处理。
2.4心理和生理的防护
护理人员要注重劳逸结合,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手术室工作;护理人员需进行弹性排班制度,防止疲劳作业,保证身心健康;护理人员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取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手术间隙补充一定的食物以减少肠胃疾病;加大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建立手术室轻松而舒适的工作氛围和环境。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发生率较高,虽然许多问题已经得到改善,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为降低职业危害,手术室护士应充分认识各种危害因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临床护士防护培训,发现和纠正他人的不安全行为,强化安全防护意识和安全防护行为,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在保护好自身的同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吕梁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高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