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特写1:用生动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

“这么年轻的讲解员,竟然能把那段复杂的历史还原得这么清晰,这些人物都被她给讲活了。”6月12日下午5时许,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崔迪,正送当天最后一批参观者走出大门,游客张建华转过头,对她的讲解由衷点赞。

“让这些挂在墙上的照片和展板里的人物与战斗场面都能鲜活起来,更加立体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崔迪和她的同事们在日常讲解中始终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他们充分利用闲暇时光,深入挖掘人物和史实背后的故事。

“很多前来参观的人本身就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或者他们的父辈曾经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我们的讲解员会抓住每一次这样的机会,向当事人仔细询问和了解他们当年的真实经历,然后再充实到日常的讲解中来。”纪念馆副馆长王彬彬说道。

“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有史实、有照片、有实物,更要有场景、有经历、有感悟。”王彬彬介绍,近年来,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和生动地传播红色文化,除了讲解员们积极学习和挖掘外,纪念馆也多次组织专家团队外出征集史料与文物、查阅晋绥边区档案、整理老八路的回忆录和口述史等资料,并建立起专门的资料室。同时,到延安、武乡、大青山和西柏坡等地的纪念馆进行学习和交流。积极对接和联系晋绥革命后代,吸收他们的勘误意见,对六柳亭进行重新彩绘,纠正3处错误,确保彩绘的内容准确无误。在此基础上,开设微信公众号,录制微党课、制作短视频,通过线上故事讲解、纪念馆实景展示和线下场景还原、遗址瞻仰等形式把晋绥边区的革命故事讲深、讲实、讲透。

“把一个个具体的、真实的人物故事和经历融入讲解中,这样的讲解充满了感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听众,这样的讲解使得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变成了真切的画面,从展板和照片上走了出来,更加形象和生动。”张建华对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工作表示由衷肯定。 (黄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