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南,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非常喜欢和神往的地方。
之前,曾三次来过云南。第一次是来云南昆明,看望内弟白耀宏。那一次,除在昆明市游览了民族村、滇池外,还目睹了大理古城的风采。记得一位纳西老人,还为我的女儿书写了几个纳西文字;第二次是随汾阳市党政代表团,来云南楚雄等地参观学习;第三次是我们一家人,利用春节假期休息日,随旅行社的一次滇西之游。每一次云南之行,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云南的山水、土地、花木、气候、美食,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些都是这次滇南成行的铺垫,或者说是一种诱惑。美丽的云南,总是那么让我充满好感和向往。
2023年4月10日,北方还春寒料峭,春雨绵绵,冰河刚刚解冻,大地刚刚苏醒过来。我和爱人及汾阳市政府原秘书长文峰及夫人,四人搭伴,前往云南,开始短暂的滇南之行。当晚7点20分,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云南长水机场。走出机场,温润的空气,扑面而来,各种鲜花盛开的生机盎然。这让我又一次感到春城的亲切。这回滇南之行,我们绕开熟悉的大理、丽江、瑞丽等线路,选择了包括建水、元阳、蒙自、石屏、弥勒、个旧、开远等几个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面的县市,这应该算是一种选择性的游法。
到达昆明的当晚,内弟设宴为我们接风。席间,我们不约而同谈到了云南的米线。内弟说:吃云南米线,你们一定要到建水吃,而且,必须到建水古城里的临安饭店吃,那里的米线最正宗。临安饭店早晨6点半就开门迎客。
次日到达建水后,我们决定,早餐就吃临安饭店的米线。临安饭店坐落在古城的中心位置,二层实木建筑,看起来,房子的立木和门板,都已泛黑,说明这个楼房,年代应该已经久远,是那种南方典型的古色古香的木制小楼。门楣上,除“临安饭店”四个大字外,还书写着:央视《味道》拍摄点,门两侧各写着“十二首锋味”拍摄点和建水十大名店的字样。我知道,这是饭店为了提高知名度,招揽更多食客的精心策划。
云南的米线,叫过桥米线。它是滇南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小吃。它是由汤料、佐料、生的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乌鱼片及五成熟的猪腰片、肚头片、水发鱿鱼片制作而成。辅料有豌豆尖、韭菜、以及芫荽、葱丝、草芽丝、姜丝、玉兰片、汆过的豆腐皮;主食用水略烫过的米线。据说,这种米线,已有一百年的历史。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过桥怎么能和米线联系在一起。经与当地人了解,原来,这过桥米线,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清朝时,一个秀才到云南蒙自市外的小岛上读书,他的妻子常常会制作米线送去给他,但路途遥远,米线到了秀才手里,不仅凉了,也失去了美味。后来,妻子发现鸡汤上厚厚的鸡油能给鸡汤保温,等要吃的时候,再把米线倒入鸡汤中,加上切得薄薄的肉片,不仅米线鲜香爽口,连刚烫好的肉片也鲜嫩有味。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便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进入临安饭店后,一楼的餐桌,几乎每桌都坐满了食客。只有靠天井的一个小桌子旁,只坐了一个人,我们便凑着坐了下来。妻子买餐票的时候,我环视了一下这家饭店的院落。院子中间的天井四周,都是木制的二层楼房,楼上的木窗,均一字打开,应该是为了通风。院子一角,有木板楼梯,可以拾阶而上。下雨时,天井收纳四周房顶的雨水,这便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些雨水,被集中注入天井地面上专门挖出的水槽,最后,排出院外。天井正中央,还有一个很大的陶瓷鱼缸,里面养了几条大金鱼,喻意吉庆有余。这时,妻子在售餐票处,问我:米线有十二元一碗的,有二十元一碗的,吃哪种?我说:当然是吃二十元一碗的。话音未落,之前就坐在这个餐桌上的食客,大声疾呼:不要买二十元一碗的,与我吃的这个十二元一碗的一样。他自我介绍说他是重庆人,在这里做生意,经常来吃米线。说着,他从碗里夹起几片鸡肉,举在空中,让我们看。此时,我仍然坚持要买二十元一碗的,我相信,人家卖的贵,肯定有贵的道理。就这样,我拒绝了这个重庆人三番五次的劝阻,还是坚持买了四碗二十元一份的。
我持票来到写着“云南过桥米线”的出饭口,把四张餐票递进去。很快,厨师就递出四大碗配好的汤,四大碗烫好的米线。那么大八个大碗,我一个人搬不过来,忙招呼文峰先生过来帮忙。就这样,我们一碗一碗把汤和米线,传到了桌子上。期间,大家看到那么大八个碗,觉得十分搞笑,文峰先生提议,把我和他传递米线的场景,用手机拍了下来。连日里,每翻看一次那几张照片,都觉得好玩好笑。我们把米线倒入汤碗后,用筷子搅了几遍,汤汁里的鸡腿和香酥,很快就与米线融合在一起,一股浓郁的米线香味,就扑鼻而来。我们开始品尝米线时,那位重庆人吃完,起身走了。这时,我从碗里,夹出一个大大的鸡腿,也是举在空中,对大家说:这能一样吗?他那十二元一碗的只能算鸡丝米线,而我们二十元的是大鸡腿米线。大家为之一乐。不过,说实在的,那真的是我在云南吃到的最好吃的过桥米线。
红河州下属的这几个县市,都吃米线。而且,酒店的早餐里,就安排有米线。在蒙自市的酒店里吃早餐时,餐台上,就摆着一碗一碗的米线,有细米线,也有卷粉。旁边还有两个加热的大桶,一个大桶里是熬好的鸡汤,另一个大桶是烫米线的热水。顾客吃多少自己烫多少,烫好后,把米线倒进一个大碗里,再把鸡汤舀进一些,然后,放入准备好的葱花、香菜、香油,喜欢的还可以加辣子和其它菜。令我特别喜欢的是,这个酒店的早餐,还提供西红柿鸡蛋酱。出来几日后,便特别想吃老家的西红柿鸡蛋面。因此,在这个酒店,我吃米线,也会加进一些西红柿鸡蛋酱,味道也挺好的。看来,全国各地的传统菜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以互相融合,或许,这也是一种创新。
以前在西安住着时,小区门口也有一家云南过桥米线店。有时吃晚饭时,我也会出去买一碗米线回来。每次买米线,都是摊主就都弄好了,交给我。这次到滇南,才知道,很多的米线馆,是厨师只负责配汤,米线都是顾客自己烫,而且吃多少烫多少,不限量。有的餐馆,为了方便外地游客,在烫米线处,还贴出提示:米线烫6秒,卷粉烫3秒。卷粉就是那种稍宽的米线。在滇南的这些天里,因天天能吃到米线,自然,我的烫米线的手法,也就很快熟练起来了。
离开建水,又跑了几个县市后,慢慢才知道,滇南的米线种类很多,吃法也很多。我知道的就有:牛肉米线、猪肉米线、肠子米线、鲜肉米线、耙肉米线、油炸肉米线、香酥米线、红烧排骨米线、红烧牛肉米线、红烧肉米线、三两过桥米线,优质过桥米线等等。除了建水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外,滇南还有一种很有名的草芽米线。草芽是当地生长于湿地里的一种蔬菜,白白细细的,像笋。草芽除了做米线,还可以凉拌或清炒。草芽米线,就是在配米线汤时,加入草芽。如果有人觉得这种吃法,太素,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加入肉。如果觉得草芽少,也可以加。但,加肉加草芽,都要再加5元钱。当然,这么多种类的米线,都是为了适合各种人群的口味。在元阳市,我还见过一种羊肉米线,门头广告牌上,写着“舌尖上的六盘水”。我本想进去尝尝,但同行的文峰先生,不吃羊肉,只得作罢。不过,从门店外看进去,这个羊肉米线店里,的确食客很少,不尝也罢。看来这种羊肉米线,在滇南很小众。
短暂的滇南9日行,除了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外,云南过桥米线,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一想到七彩云南,过桥米线,就像一座连接千里之外味蕾的桥梁,将我牵引过去,让我思念,让我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