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为爱付出无怨无悔

——记吕梁市第七届道德模范曹保峰

□ 本报记者 刘华

13年间,她不分昼夜、任劳任怨地照顾着患病在床的父亲;13年间,她用自己孱弱的双肩,撑起这个大家庭;13年间,她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敬老孝亲故事,播种出一颗“久病床前有孝子”的种子。她,是吕梁经济管理学校的一名职工,也是吕梁市第七届道德模范——曹保峰。

1992年,曹保峰的父亲因为糖尿病、冠心病的并发症,开始卧床不起,身边离不开人照顾。当时,曹保峰的三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有了孩子,不能长期照顾父亲。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家里年龄最小的曹保峰做起了母亲的小助理,整日学着母亲的样子,帮忙照顾父亲,分担家务。

照顾久病在床的父亲、料理家庭生活,对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每天早上起床,曹保峰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替父亲穿好衣服,为他洗脸、刷牙、喂饭、喂药。忙碌的学业结束后,曹保峰要马上回家洗衣服,之后再帮助父亲翻身、按摩。为了更好地护理父亲,曹保峰也慢慢地学会了测血压、血糖、按摩等一些基础的护理技能。

父亲卧床后,曹保峰的哥哥、姐姐都心照不宣,只要有时间就会回来看父亲、照顾父亲,但父亲却早已习惯她的照顾,不愿意让别人来服侍他。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状况大不如前,不愿意开口说话,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经常对身边的人生气、发火。而曹保峰也开始参加工作,时间不再那么宽裕,可不管再忙再累,父亲的衣物和被褥她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翻身、按摩这些事情更是一样都没有落下。

常年卧床,体质极差,又加上冠心病发作痛苦不已,曹保峰的父亲经常无法安睡。为了让父亲少受罪,曹保峰晚上几乎不怎么睡觉,只为能及时帮疼醒后的父亲翻身,喂药。父亲住院期间,她更是寸步不离,数不清陪护了多少个日夜,每天给父亲按摩腿脚,陪父亲说话,回忆小时候的故事……直至父亲离世,他住的房间都窗明几净,没有异味,老人家的身上更是从未生过褥疮。

“刚开始我父亲还是愿意积极配合治疗,我还经常扶他坐上轮椅在院子里转转。后来身体每况愈下,他开始不愿意吃药,导致病情加重。”回忆起父亲最后的时光,曹保峰的心中十分惋惜。

事父母,能竭其力。十三年如一日的悉心照顾,已经成为曹保峰的日常,在这四千多个日夜里,除了上学、上班,她所有的时间都围着父亲转,没有休息日,更没有节假日,但曹保峰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

“我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爱表达的人,但是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感激。不管父亲再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我都会尽心尽力、义无反顾地照顾好父亲,不会让他受半点委屈,这是作为女儿的责任与担当。”在曹保峰眼里,她为父亲所做的这一切,是一件很平凡的事,而且是作为子女应尽之责。

父亲离世后,曹保峰也到了嫁人离家的时候,可父亲的去世和生活的劳累让母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为了减轻母亲的悲伤与寂寞,曹保峰与丈夫、孩子一直住在母亲家陪伴她、照顾她,一直到母亲走出悲伤积极面对生活。

一路走来经历的各种事情,串成了爱的轨迹,成为了曹保峰生活的主旋律。如今,曹保峰和丈夫恩爱和睦,女儿聪明可爱,与公婆、妯娌相处也十分融洽。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用自己无怨无悔的奉献和责任感撑起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她的优秀品德,也言传身教给了自己的孩子和身边人,成为了大家心中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