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爱心送教,让教育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

□ 白建芳

普及义务教育,是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柳林县实验小学设立了“阳光助残、爱心送教”的服务项目,将帮助无法入学的适龄儿童完成校外学习,帮助他们健全心智发展,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作为一名党员,我坚持牢记“守初心、担使命”,时刻以人民为中心,为智障儿童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是柳林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普通老师,1973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2005年被聘为小教一级教师,至今一直默默奉献在教学工作一线,工作上坚决服从领导的安排,除了带课外,平常还兼职办公室、档案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兼送教上门的一线工作。

为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保障智障儿童因生活不能自理等客观原因,不能到学校接受正常儿童受教育权益,为响应国家号召,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学校开展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服务,派我上门支教,自学校开展“阳光助残、送教上门”活动以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实践探索,送教工作初见成效,受到了残疾孩子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在具体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点点滴滴都饱含着我对特殊儿童的一片关心和关爱,饱含着我对特殊教育付出和努力,作为送教上门老师,我的工作平凡而艰辛,但我为自己能做好这项工作而感到自豪,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上,生活自理方面上都有了点滴的进步,同时我的送教与家长取得了互动,赢得了他们的支持肯定,我正努力地把温暖的“阳光”送进了孩子的心坎里,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怀的温暖,所以送教虽苦,我很乐意,常言道,只有无微不至地浇灌与培育,苗儿才会茁壮的成长,我努力着,也收获着,为提高送教效率,我从以下四点做起:

按时送教,严格个训。爱心是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在“爱与责任”的召唤下,我克服路途远、家务繁忙;克服心理压力、克服严寒酷暑,全身心融入到这份事业落实对下一代“关注于心、关爱于行”的实际行动上,坚持每个星期二、四14时至16时,至少2个课时,把握时间,按时送教,从不间断。根据孩子的特殊情况,因材施教,把握课堂命脉,中、重度弱智学生大都伴有多重障碍,我们让学生个别进行操作练习,一对一的训练,效果更好,要循序渐进,小步子、多练习,多实地操作。还要矫正学生的不当行为,巩固正确行为。

加强学习,及时充电。只有加强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综合素养,我经常看一些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特殊教育的理论文章,在自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明确特殊教育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优化环境,营造氛围。送教上门的这些特殊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都有着心理发展的需要,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作为送教上门的一名老师,把这些孩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时刻注意这些孩子的健康发展,用真诚的爱去打动和注意这些孩子的健康发展,用真诚的爱去打动和感染他们。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多表扬他们;缺乏自信时,多鼓励他们;他们能真切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积极参与,热情服务。我作为一名送教上门的普通教师,辅导对象其中一个孩子是二级肢体残疾儿童,我根据孩子的症状制定相应的教育训练计划,要让儿童在行为能力、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提高是相当困难的。作为送教上门的教师我对他进行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交往能力的训练,认真备课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儿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具体教他日常生活中如何买东西,如何进行计算,在手机上如何看小说,点歌等一些基本技能,给予家庭温暖,让孩子不再孤独,尽快适应社会,快乐成长。我辅导的另一个学生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至现在不会走路,刚开始连一句简单的话都说不成,通过上门支教,会数1-10数字,会用简单的言语表达,因材施教,慢慢引导,教学的过程不求快,只求孩子有进步。

励志教育的培养也是送教上门的重要教学内容,作为送教上门的教师我将名人故事,伟人传记等书籍送到孩子手上,交流读书心得,进行励志教育,树立孩子的信心。送教时,每当孩子们取得点滴进步,“你真行”!“你真棒”!几乎成为我的“口头禅”。

我本着“一个都不能放弃”的教育理念,进行送教上门工作,家长看到我的到来他们非常开心,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进行扎实有效的送教上门支教服务工作,唤起全社会关注智障儿童。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早日让这些孩子适应社会,掌握技能,快乐生活,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材,奔向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柳林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