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前夕,党中央机关由瓦窑堡迁到延安,我的父亲被分配到中央军委机要科担任译电员,从此父亲有幸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和国伟人身边度过难忘的几年时间。”在全民族抗战爆发86周年之际,记者怀着崇敬之心,走访了我市退休干部任石平,聆听他讲述父亲任侠惠的红色故事,追寻红色记忆。
任石平介绍说,他的父亲名叫任侠惠,是石楼县枣庄则村人。1936年3月,年仅16岁的任侠惠为寻找红军,只身西渡黄河,来到陕北清涧县的舍峪里村,打探着要参加红军,碰巧在这里遇上了义牒村的韦明忠等人,便随他们一起长途跋涉来到了瓦窑堡,在红军的新兵接待站,报名参加了红军。由于他在家乡时曾念过三年半的书,所以在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红军队伍中也算是个有文化的人,学习中进步很快,经成仿吾、刘秀梅二位同志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12月,党校学习毕业后,经相关领导谈话后,被分配到中央军委机要科工作。
交谈中,任石平为记者讲述了父亲任侠惠在延安的几个小故事。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那是在延安城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任侠惠给毛主席送电报时,被问到我市石楼县的贺家洼、义牒、留村,被问到留村开店的马玉喜。“父亲感到主席不但关心他们这些小兵,还十分了解自己的家乡。”
毛主席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支部会。任石平根据父亲曾经的回忆讲述道,有一次父亲所属党支部召开会议,毛主席因工作一夜没合眼仍然准时参会,他听了大家的发言,也站起来发言,毛主席详尽地从思想上、路线上讲解分析了当下情况,他分析的那样精辟透彻,语言是那样的明快犀利,很快把大家带进一个崭新的思想境界,给参会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后来父亲离开了延安,但每当翻开《毛泽东选集》,看到相关篇章时,就不由得想起了当时的情景,想起主席那形象生动的语言、直击要害的思想。”
“平型关大捷”时收发电文。1937年,在“平型关大捷”前一天深夜,开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一一五师首长来电,汇报前线军情并向毛主席请示战略战术方面的问题,事急如火,父亲任侠惠译完电文后,一路小跑送到毛主席那里,经批示后由他连夜发往前线,第二天就传来了平型关大捷的消息。任石平说:“父亲每每忆起这些,眼神中总会闪现出不寻常的光芒,因为在国共合作、全民抗战的这场首次大捷中,父亲切身感受到了毛主席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远在后方的父亲也曾亲手收发电报沟通了中央和前线的信息,为战争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父亲在毛主席身边时,经历了中国革命最艰难的一个时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大生产”号召,组织大家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在这场大生产运动中,任侠惠被评为“劳动模范”,获得过一部纺线车的奖励。在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大家不懈努力,艰苦奋斗,战胜了困难,迎来了革命队伍的新生。“共和国的缔造者们,正是凭着个人的伟大人格魅力和团结奋斗的不屈精神,才征服了中国,从延安窑洞走上了天安门城楼。”这是任侠惠常常说的一句话,也深深印在任石平心里。
红军家属代代相传着红军精神,也启迪着一代又一代新人。“作为老红军、老八路的后代,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跟党走,学习老一代人为抗击外敌入侵,为争取民主、解放、幸福,不惜流血,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任石平的话掷地有声,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今年64岁的任石平,退休后在石楼县灵泉镇月亮湾社区报到并成为一名志愿者,之后又加入社区全科网格员队伍。这位老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光发热,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资源、新财富、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