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托”起田野新希望

——吕梁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探索“二三四五”模式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工作纪实

从杂草丛生的撂荒闲置,到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从传统小农户的低效种植,到农业托管的节本增效……如今的吕梁大地,随着农业生产托管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户享受到了“田保姆”带来的省心与便利。

近年来,吕梁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产业“特”“优”发展战略,集良策出实招,借优势创特色,拼服务重效率,探索形成了农业生产托管“二三四五”的吕梁模式,持续带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实现了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双增收”,农业生产托管在吕梁大地呈现出锚定特优、高位推动、守正创新的鲜明底色。

“二个聚焦”:让托管“实”起来

生产托管究竟是什么、发展重点是什么?小农户不了解,干部不清楚。针对存在的问题,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省、市推动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面对面听取基层干部、服务主体、小农户的意见和建议,实打实掌握农业生产托管工作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了“二个聚焦”的主攻方向,确保农业生产托管发展方向切中要害、实实在在。

一是聚焦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让生产托管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平台。紧紧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课题,充分发挥生产托管“田保姆”作用,把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市场”连起来,农业增收找到出路,农民增收得到保障。

二是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让农业生产托管成为农业稳粮保供、连获丰收的助推器。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充分发动托管服务主体,实施“良种、良艺、良机、良技”集成配套,提升生产能力和服务质量,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安全。

思路清则效果显。以今年为例,截至目前,已完成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61.83万亩,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00万亩左右的32.37%;全年预计完成农业生产托管面积200万亩,占比将达到40%。已签订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12.15万份,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118个乡镇1027个村,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400万元。

“三个拓展”:让托管“活”起来

“拓展丰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内涵,推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是我市一直努力的方向。近年来,全市上下立足农业生产实际,在托管方式、托管链条、托管领域上拓宽思路、拓展维度,实现了农业生产托管发展的多元化和农户服务的多样化。

一是拓展方式,由单环节、多环节向全环节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关键环节、全环节等服务模式。农户可以自由选择托管套餐,开展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等服务。

二是拓展链条,由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延伸。逐步形成“供、耕、种、防、收、加、贮、销”一条龙的全托管保姆式服务。亩产平均增加15%左右,户均节本增效1600余元,农业生产全链条实现节约成本、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三是拓展领域,由主粮作物向特色、经济作物拓展。围绕我市农业产业“八大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农业托管服务扩面提质。

截至目前,全市可提供全程托管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达到86个,2021年以来全市经济作物托管面积由的7.94万亩增长到21.1万亩,农业托管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五大体系”“四项行动”的重要抓手。

“四项措施”:让托管“强”起来

农业生产托管事关粮食安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必须采取强有力的举措,支持和引导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坚持政策推动、主体带动、资金撬动、装备驱动“四项举措”,为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强劲动能。

一是政策推动,坚定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农业生产托管领导小组,高位统筹,强力推动。出台了《吕梁市2022年度农业生产托管行动方案》《关于加强农业生产托管 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构建了相对系统完善的农业生产托管政策体系。

二是主体带动,提升市场活力。立足市场主体培育,制定了县级服务主体基本条件和市级示范服务主体评定条件,大力开展新型经营主体星级评定奖补,正向引导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发展壮大。2021年以来,全市遴选的农业托管服务主体从195个增长到333个,4家服务主体入选省级示范服务主体。

三是资金撬动,加强投入力度。全市累计争取中央项目资金2.27亿元,市级财政投入资金2146万元。对开展“耕、种、防、收”全程托管、集中连片经营面积达到标准、全年累计面积达到标准等6类服务主体进行奖补,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四是装备驱动,优化科技赋能。市级连续两年对未列入中央补贴范围但适合我市特色农业发展所急需的机具进行补贴,促进农业生产托管与农机装备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绿色化和集约化。2022年,完成市级补贴145.4万元,补贴机具653台(套)。

“五条路径”:让托管“跑”起来

农业托管是破解“谁来种、怎样种”问题的重要抓手,路线确定后,“干部怎么干”就是决定性因素。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全市上下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引领,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积极探索出农业生产发展“五条路径”,跑出了吕梁农业生产托管“加速度”。

“党建+”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和优势,探索党建引领新路径。临县创主体,带动托管组织发展壮大;创基地,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模式,带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结合产业布局,以乡镇为单位,以村为单元,集中打造了2个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和15个示范点。上半年,全县完成托管17.2万亩、覆盖农户2.8万户。

“村集体组织+”发展路径。全市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服务主体开展托管的有197个。汾阳市创新“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引导传统分散的农户生产向现代集约化农业转变,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今年以来,该市与85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签订农业生产托管协议,完成托管29.27万亩,服务农户3.4万余户。

“综合农事中心+”发展路径。鼓励探索“综合农事中心+全程机械化”,提升托管一体化服务水平。文水县安顺丰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智能测土配肥微工厂、农资服务培训中心、庄稼医院、无人机服务站、协保协赔服务点等,配备大型农业机械44台,植保无人机25架,每年托管2.7万亩、服务农户2100余户。

“托管协会(联盟)+”发展路径。鼓励各县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会或行业联盟,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融资担保、信用评价等服务,发挥联系政府、服务会员、整合资源、自律规范的功能。目前,柳林县、兴县等6个县市已成立县级托管服务协会(联盟),助推农业托管服务主体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项目+”发展路径。推动农业生产托管与全市农业产业特优发展项目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农业产业振兴人力、技术保障。石楼县聚焦本地特色农产品,试点发展渗水谷子4000亩,配套全托管服务,亩均增产20%,户均增收500元。临县充分利用无人机植保、动力喷雾器等先进技术,对沿黄5万亩红枣林实施病虫害防治综合托管,为周边1000余户农户节省管护成本10万元。

更扬风帆立潮头,再踏层峰辟新路。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将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持续推动资源要素高层次整合,着力培育高水平托管服务主体,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市交出满意答卷。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