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苏彦荣:三十七载农信路 背包精神永传承

□ 本报记者 白凯冰 通 讯 员 郑东慧

“作为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经历和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变化,感受着党的荣光,感谢党对我们老同志的关心与关怀。”一本本厚厚的账本,记载了农信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一枚枚鲜红的印章,印证了农信人走过的乡间岁月;一颗颗铮亮的算珠,拨动出最动人的农信之歌。如今71岁的苏彦荣仍然精神矍铄,用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从业37年来走过的农信岁月。

苏彦荣,1971年6月加入农信队伍,197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他19岁参加工作以来,先后担任过会计兼出纳、主任、联社业务、财务股长、监事长等职务。由于他在工作上的严谨细致和认真负责,多次被评为省、市、县“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背包精神 算盘情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苏彦荣被分配到石楼县韩家山公社农村信用社接任会计兼出纳工作,韩家山是他的老家,熟悉的环境、淳朴的乡亲,虽感到亲切,但更多的是初参加工作时的激动和热情,在这里,苏彦荣开始了他的“背包生涯”。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也没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一个帆布背包里,装着业务公章、票据、现金、算盘,就是一个农信员工的全部工作用具,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翻山越岭,深入到村为生产队和农户送资金、送帮助,哪里需要资金,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苏彦荣说:“算盘是我们的拿手活,算利息都是用算盘拨弄几下,瞬间分毫不差,只要听到算盘噼里啪啦的声音,心情就感觉特别舒畅。”

在工作中,苏彦荣勤于钻研学习,任劳任怨,公私分明,做到账据日清月结,账务记载清晰,保证公私分明,时刻为集体生产谋利益,为人民群众谋服务。他首创的算盘三指“秒开珠”方法,在全市十三县的农信社都小有名气。

苏老说:“那时候,就是穿着一双布鞋,拿着一个帆布背包,哪里有需要,随时就上门服务。咱是共产党员,这个背包是党交给咱的光荣任务,咱就要服务好三农,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

风雨兼程 服务至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苏彦荣每天和社里的同事们一起跋山涉水、走村串户,长期活动在服务“三农”第一线,深入细致地开展贷前调查,农户房前屋后养几头猪、买多少粮,生产队缺几头牛、需要多少化肥都一清二楚,农户都把苏彦荣当做村里访贫问苦、救急救难的“财神爷”。

在韩家山信用社工作的11年期间,每月的食品公司收猪日,冬季供销社收购红枣资金的结算日及其他冬季农村分配兑现工作,他都主动配合、如约而至,他说,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对卖猪户、长款户吸收存款,并清收贷款。记得有一次分配兑现时,苏彦荣和同事,白天跑了两个村,天黑了才赶到闫家洼村,趁做饭时间,他和队长、会计赶紧为村民、队里结算收存收贷工作,结算完晚上十点多了,队长安排休息,但苏彦荣还心系牛小村村民的分配兑现,心想农民一年到头就盼分配,况且第二天就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市,再晚也必须去。

一进村委会的门,已等候多时的牛小村村支书、社员们高兴的说道:“‘财神爷’终于来了,过年有钱花了”。他赶紧坐到炕桌面前,开始了清算工作,直到深夜3点多才把村民们的存贷款结算完成,心里踏实了,这才准备安身入睡。

那个年代是春放秋收,放贷容易收款难,最重要的是靠双方讲信用,那时候的细心和责任心,是用双手敲打、用双腿走出来的。

访贫问苦 送贷上门

回顾37年的工作经历,苏老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一次次送“贷”上门,为百姓提供发家致富的本钱。1982年,因群众基础扎实,上级领导信任,得到了去省农行干部学校学习的机会,后又被提拔为小蒜信用社主任,一上任,职工们反应小蒜镇桐塔上村民近几年还贷最差,于是他深入走访调研,在路上,他看到村子在团圆山脚下,草地广阔,水资源丰富,心想养羊肯定能让村民脱贫致富,了解到村民们没钱买羊,于是在召开群众大会上,他当场承诺,只要今年冬天归还100元贷款和无贷款户,来年就扶持你们贷款养羊、养牛,剩余旧的贷款,等卖了羊绒分期归还就行,在场的村民连连拍手叫好。

后来,全村23户,户户养殖白绒羊,逐年繁殖,到第三年时已发展到存栏2900余只羊,人均达22.3只羊,人均纯收入730元,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的农户养羊放牧,群众有钱了,不但还清了新旧贷款,大部分人由贷户变成了存款户。

苏彦荣这一做法,当时轰动了全县,县委书记、县长把该村定为脱贫致富模范村庄,在全县推广,因此,他也被评为全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的事迹还在《山西农经信息》和市、县《金融简报》等媒体刊登报道。

同时,苏彦荣也是一个特别讲原则的人,不论是亲戚或者朋友,如果他不符合贷款条件,就算关系再特殊,他也坚决谢绝,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都是老一辈农信人对“背包”精神和初心使命的有力诠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作坊、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解金融知识、掌握金融动态正是当下老百姓最需要的,此时了石楼县信用联社监事长一职的苏彦荣又开始了金融知识进村入户的宣传工作。

在田间地头、作坊工厂,他把信息知识、金融服务送上门,让老百姓拿了资金能够有余力谋发展,真正做到脱贫致富。他深入调研,主动上门对接,对存在融资、资金周转困难的红枣加工企业积极提供帮扶。同时在职期间,受理事长委托,他全面负责管理工作,狠抓沉淀贷款的清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当年全县信用社实现了贷款无沉淀减亏,后三年逐渐盈利的优势局面,成绩显著。

企业盈利了,百姓富裕了,大家无不感谢他的大力支持,苏彦荣欣慰地表示:“是国家的政策好,农信社服务三农,就是要为老百姓谋福利、做好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工作!”期间,还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组织的改革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工作中,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廉洁自律 传承农信情怀

苏老说:“光明磊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赢得被人尊重。”他不但自己是这样做的,而且教导职工也要这样做,所以,在他所管辖内的职工个个都让百姓信服。

远离不正之风,杜绝不合理贷款。苏彦荣说,曾经有人送他一千元想贷一万元,他对这人说:“你找错人了,贷一万给我九千九我还嫌少,因为你是不准备还了,我还得贴上一百替你归还贷款。”这人无言以对,灰溜溜走了。

苏老一生为人正直,作风朴实。受他影响,他的儿子苏平平也加入了到了农信这个大家庭,在苏平平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几乎天亮的时候就看不到父亲的踪影,家里的一切家务都由母亲操持承担。有很多年春节假期,父亲也不回家,坚守在工作一线,服务于农信事业。从父亲的身上,珍贵的品质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让苏平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让家中晚辈受益良多。

壮心未与年俱老,凌云豪情勇前行。苏彦荣的壮丽年华早已汇入奔腾的农信事业,他倍感欣慰。回望过往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农信人共同推动着农信社的发展,他们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姿态奔走在服务“三农”的路上,将背包精神延续、传递,在前行的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