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期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据介绍,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以提升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效能为重点,强化各类污染源治理,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城市黑臭水体。(8月31日《北京青年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大,我国很多城市水体污染负荷超出水体自净能力,水质恶化甚至出现黑臭现象,城市黑臭水体已成为当前公众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明确要求,要坚决打赢、打好黑臭水体攻坚战,全国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下了很大的力气。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整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过这几年的努力,295个地级以上城市比较稳定的解决了黑臭的问题。
据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40%,昔日一条条黑臭水体变成一道道靓丽风景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应该看到,随着劳动力转移,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近几年来,通过实施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关闭排污企业、河道清淤等防治水污染工程,大多数河道的水质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河道成黑河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河道污染情况依然相当严重。
黑臭水体整治巩固成果比治理更关键。污染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定要依法解决污染问题,强化经常性的监督和管理。水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防止反弹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同时,一些地方黑臭水体治理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全、措施不够精准有效、长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整治成效。正如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强调的,水质改善有一个钟摆效应,简单地看几个月的数据,好像一下子好了,但可能很快会摆回来,所以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问题绝不松手”。
因此,巩固治理成果比治理更重要更迫切。需要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政府称必须拿出“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有效地治理河流水质污染,必须找出污染源,客观认识城市河流水质现状,预测发展趋势,并有效地进行河流水质污染控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完善城乡污水处理系统、逐步关闭排污企业、河道清淤等防治水污染工程,大多数河道的水质有了明显好转。唯有扭住污水治理这个牛鼻子不放,一抓到底,才能让一泓清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