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康桂芳
“我的画用一句话形容远看奇山秀水,近看一张树皮。”围观群众满脸惊诧。
“不信?你们走近仔细看看”。
近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汾阳文湖公园举行。来自各县(市、区)的80多种非遗项目亮相展览会场。在交口郭氏树皮展台前,一位身着一身青色汉服的老人正激情洋溢地为围观群众讲解着他的创作。
“白桦树皮是制作树皮画的绝佳原料,咱交口郭氏树皮画用料特殊、技艺特别、效果特异。”一旁的观众纷纷走近细细观察询问,“这条鱼的颜色是怎么做的”“拿凤仙花,一层层涂上去的!”“呀!果真栩栩如生!”
交口郭氏树皮画起源于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22年,交口郭氏树皮画被列入吕梁市第1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郭明,今年已经70岁,是交口郭氏树皮画非遗传承人,这次非遗展览会上,他的作品《孔雀牡丹图》《睡莲图》引得市民驻足点赞。
树皮画是利用树皮所具有的天然形态、不同颜色与纹理,经创意巧妙组合粘贴出的各类半浮雕式图画,主要以风景画为主。在树皮上作画,颜料以矿石和植物颜料为主,内容以人物像或生活情景为主。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交口县是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森林广袤,树种繁多,为制作树皮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说起自己与树皮画的故事,郭明苦中有乐。他说,一幅树皮画通过选、拼、剪、粘、刮、雕、烙、画、贴、压、装等十多种工艺流程和创作技艺才能完成。取料于自然,匠心独运成就了树皮画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郭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交口人,家在交口县桃红坡镇的石疙瘩村。郭老先生回忆说,他的祖祖辈辈就与树皮画有不解之缘。他的祖父是村里的一位手艺人,经常会把从山里捡回来的树皮和树根,制作成一些美观实用的日常生活用品。家里的烟灰缸、垃圾桶、簸箕、食盒都是祖父亲手制作,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就开始用剪拼粘等简单的技法,把树皮做成一些造型美观的儿童玩具和家里的装饰品。
从儿时起,郭明就常被父亲那双神奇的手“吸引”,这双手,在郭明看来,能让枯死的树皮“起死回生”,还能让“张牙舞爪”的树根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纪的郭明就表现出对树皮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和较高的艺术天赋。
郭明在学习掌握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又不断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并结合自身擅长的书法、绘画手艺和当地剪纸、面塑等民俗文化中的精髓,经反复探索实践,最终创立郭氏树皮画并传承发展至今。他的画作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作品《万里长城》《黄河魂》浮雕式的作品在2022年全市文化艺术能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代表吕梁市参加山西省决赛中获得优秀奖。
树皮画的制作费工费时,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不能批量生产,费时费力,难以在一段时期内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老一辈传承人都已年逾花甲的情况下,不易吸引新一代传承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谈及树皮画的未来,郭明说,“特别是树皮画申请市级非遗成功后,我对树皮画的传承发展更是充满了热情和信心,决心要把它好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