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城区学校间、乡村学校间、城乡学校间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7月18日至21日,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年度重点工作计划,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耀峰带队,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及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深入我市部分市直学校和离石区、方山县、中阳县、孝义市、文水县,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的形式对全市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形成了《关于全市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并提交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进行审议,进一步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全面发展。
孟夏时节,惠风和畅,万物并秀。
走进我市各个学校,但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教学楼、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让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全市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主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布局优化,助力构建公平优质教育体系,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全市义务教育由“好上学”向“上好学”转变。
突出规划引领
注重优化学校布局
“上学难”“上学贵”“择校热”一直是多年来困扰吕梁教育的难题,也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家住离石区城北街道的李女士一家深有感触。
自从孩子上了六年级,李女士和丈夫就每天开始忧心忡忡,丈夫想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她却担心学费太贵给家里增加负担,同时又担心孩子在公立学校享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左思右想着实为难,一家人为此非常焦急。
去年,吕梁三中开始招生后,李女士四处打听学校的招生时间,生怕错过任何消息。得知自己所在的小区属于三中的招生片区后,李女士第一时间就带着孩子去学校报名,接到学校录取通知的一瞬间,她心中压着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
“孩子顺利就读了吕梁三中,我们两口子这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了,孩子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们也不用担心被私立学校高昂的学费压得喘不过气来。”李女士高兴地说。
吕梁三中是我市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眼于解决制约吕梁市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瓶颈,满足老百姓对高质量公办教育需求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做好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持续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市教育局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吕梁市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吕梁四中实现独立办学,吕梁五中搬迁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吕梁三中、吕梁一小陆续投入使用。文水县制定了《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城区建设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初中、3所小学。中阳县出台了《县域学校布局五年规划(2023—2027)》,对老城区、新城区及各片区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将采取新建改建、撤销合并、硬件提升、学生压减等综合措施优化布局、提升质量。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一间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一批批健康成长的学子,诠释着我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教育发展是最大的发展,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各学校调研后指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评估标准,其中一条为: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离石城区北片区新建小区多,外来人口较集聚,适龄少年儿童较多,学位短缺严重,而东片区学校过于集中,就近划片入学难以做到。加之,优质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很容易出现扎堆选报现象。中阳县新城区发展迅速,人口增速较快,学校建设跟不上城镇化建设步伐,导致新城区学位严重不足,存在新城区学生挤占老城区学位现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把每一所学校办好,关心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让每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平等优质教育,已经成了全市上下的共识。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在《关于全市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建议,加强义务教育资源的前瞻预测,进一步科学编制教育发展规划,优化布局调整,拓展资源供给,统筹促进优质均衡。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扎实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关爱制度化及不断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为重点,着力缩小城区校际差距乃至于城乡差距。严格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申报条件、评估内容及标准》,针对各个学校不同实际,按照“一校一策”原则,有效解决大校额、大班额和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专用教室不全或面积不足等突出问题,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成为现实。
加大投入保障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民满意不满意是判断教育得失的关键。近年来,市财政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健全教育投入稳增长机制,2020年至2022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分别为61766万元、64360万元、9711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56%、7.9%、10.38%。近三年累计下达专项经费3979万元,支持吕梁四中、五中、特殊教育学校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进行维修改造、设备购置;累计安排15583万元新建吕梁一小,安排21330万元新建吕梁三中;今年起将吕梁英杰中学年度运转经费1600万元纳入预算。孝义市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支持”投入机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撬动社会资本9.29亿元,本地民营企业捐资2.1亿元,建成投运了十中二期、崇德九年制学校,群众明显感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变多了。
但是,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各县(市、区)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总体仍然存在不足现象,尤其因离石处在市府驻地,区位特殊,加之近年来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周边县的学生大量涌入,学校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离石区义务教育学校学位异常紧张。据了解,2022年,离石区小学在校生51288人,外县户籍27952人,占比54.5%;初中在校生23395人,外县户籍12446人,占比53.2%。孝义市85%以上学生在城区就读,导致城区学位紧张,据相关部门测算,城区还需新建小学4所、初中2所。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性任务,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是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及教育等相关部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中之重。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指出,孝义作为吕梁首家优质均衡创建县级市将接受国家评估认定,时间紧、任务重,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宣传发动,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加快创建步伐,争取顺利通过,为其他县市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实践经验。离石区虽然于2029年接受国家评估认定,但目前状况距离评估认定标准差距较大,顺利通过评估认定任重道远,需要市、区政府和教育等部门及早分析研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合力推进。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核心。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还在《关于全市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建议,要把精细化管理、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强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科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建立贯穿义务教育各学段的一体化、跟踪式的综合性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增值性、发展性评价,突出考查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并深化学校目标绩效评价制度改革,构建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的教育督导体系,让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一所优质公办学校,这是许多家长最朴素的心愿。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还建议相关部门,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评估督导机制和奖惩措施,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暗访督查等形式,常态化、全覆盖开展督查评估。加强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履职和相关指标完成情况的专项督导,加大对“六个一票否决”的督查力度,及时通报督查督办情况,严格实行“清单管理”,逐项整改销号,不留盲区死角,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确保 2030 年全市所有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目标。
强化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学生成长的路上,离不开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引领和扶持。我市教育工作者从职业的尊重感、成就感中获得幸福感,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市政府出台《关于教师招聘流动退养的实施办法》,从教师招聘、交流、退养三个方面,进一步优化了教师招聘和交流程序,修订完善了教师退养手续办理,成为吕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又一标志性成果。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在设立教师门诊挂号窗口,实行教师率先免费乘坐公交、参观市域旅游景点的基础上,去年又出台了教师每年免费体检一次的政策。通过选派教师赴黄冈“跟岗学习”,组织“中央彩票公益金‘星火计划’初中名师培训”,开展暑期线上培训等多种培养途径,有效提升教师素质。做好教师补充招聘,去年,各县(市、区)补充招聘教师1647名,今年的招聘工作也即将圆满完成。在市直学校示范引领下,各县(市、区)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兴县引进黄冈中学团队,离石区、方山县引进江阴教育集团,交口县引进上海教育团队,柳林县引进衡水教育集团,岚县引进北京新学道,临县引进省教科院、山大附中等优质资源,在一系列的举措落实下,我市教师队伍作风切实转变,争先进位、比学赶超的氛围愈发浓厚,教育发展更具活力、发展后劲更足。
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在调研中发现,我市部分县(市、区)音体美、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较为短缺,部分县(市、区)骨干教师不足。此外,市直初中各学校也都不同程度存在一线教师短缺现象,部分学校存在的问题未及时理顺,直接影响学校正常运行。
为此,在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建议,相关部门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制定落实骨干教师管理办法,加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持续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打破城区、乡镇教师交流轮岗壁垒,推动区域校际间师资力量互补。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有效配置,依据国家课程方案配齐配足教师,特别是加强思政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配备。强化教师队伍培训力度,抓住每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平时学习机会,大力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仅要让孩子“有学上”,而且要让孩子“上好学”的美好愿望。
教育是一座城市发展进步的标志,更是一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强化监督作用,推动全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