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月挂苍穹,又是中秋日。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仅承载着人伦孝悌的血脉亲情,更传承者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一轮满月唤起人们的不只有思乡、团圆、爱情,更有对时代变迁、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期许、期盼。中秋佳节之际,本刊联合记者部带您一起走进各个年代的中秋佳境,回忆过往、忆苦思甜、畅想未来!
50后
□ 本报记者 高茜
月到中秋分外明,最是人间好时节。今年75岁的张锦荣在自家的小院子里翻着土地,仔细查看院子里各类蔬菜长势,随后再来到枝芽茂盛的葡萄架下,拿着长钩和剪刀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剪下来装入篮中。
“这几串给你二爷爷送去,那几串更红给你三老姨送去……”张锦荣轻轻地将剪下来的葡萄分成几小份,跟一旁的孙子交代把分好的葡萄送给亲戚。
院子里的葡萄树是他一顶一的“宝贝”,也是这个家很重要的“家庭成员”。“这株葡萄树已经有45年了,年年到了八月十五葡萄就好吃了。”张锦荣住在单位老院子的房子里,他对这个院子有着很深的感情,庭前屋后种满了蔬菜,谈起中秋节他印象最深的事情,他指着葡萄树跟记者岔开了话。他们兄弟姐妹8个,他最早参加工作,参加工作后一到过年过节大家就都聚在他的小院里,除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自己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最感兴趣的便是这葡萄树。四五十年前,水果的种类并不丰富而且价格又贵,几辈人一到中秋节就闹哄哄地都钻到葡萄树下,你一颗我一颗捡最甜的吃,其乐融融。
“月饼当然要吃,当时去供销社买几个,大家分着吃,坐在院子里一起看着大大的月亮,挺有意思。”张锦荣陷入了满满的回忆当中。后来,兄弟姐妹和儿女都渐渐为自己的生活忙碌着,中秋节也是匆匆回来院子里转转,看看老人,但是在他心里这颗葡萄树承载着几十年最美好的回忆。年复一年,他冬天把葡萄藤埋进土里,春天再小心翼翼地细心养护,到了中秋前后,与自己最亲的人分享这份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回忆。
60后
□ 本报记者 刘华
中秋将至,月饼的香味飘满了离石的大街小巷。今年59岁的准60后张向玲大娘正牵着小孙子在街巷里的月饼摊前仔细挑选,心中盘算着走访亲戚朋友家需要带多少月饼。
提起小时候是怎么过中秋的,张向玲的心中感慨万千。那个年代物质比较匮乏,生活条件也比较差,她和弟弟妹妹们总是期待着节日的到来,改善一下伙食。
在张向玲的记忆中,每年中秋的前几天,父亲总会和弟弟妹妹带着粮票去换取一小袋精面粉用来做月饼,爷爷奶奶要去地里忙碌秋收,而自己和母亲要把家里收拾整洁。一切都准备好后,母亲会把火炉的边边角角清扫干净,爷爷在案板上和面、备糖,奶奶负责掌火。这时候,姐弟四人已经兴奋不已,在一边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月饼出炉后应该怎么分。
等天色慢慢变黑,父亲下班回家,也意味着终于可以开始“打月饼”了。只见父亲撸起袖子,将手洗干净后,和爷爷默契一笑。随后,父子二人熟练地将面团分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剂子,把它们揉光滑后放在模具中压成一个个带着花纹的圆饼。经过十几分钟“漫长的”等待,热腾腾的月饼终于出炉,然而母亲还来不及将月饼从炉中取中,姐弟几人已经疯抢了起来,奶奶只好偷偷藏好剩余的月饼,等到过节那天再拿出来。
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奶奶和母亲开始包饺子、做凉菜,爷爷和父亲则把桌子搬到院中,摆放一些水果。等月亮升起,要先上一炷香,点一盏煤油灯,才能开始吃团圆饭。爷爷总会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姐弟几人的嬉闹声也不断响起,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幸福。
如今,爷爷奶奶和父母亲已经相继去世,姐弟几人也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张向玲与弟弟妹妹之间浓浓的思念以及真挚的感情都未改变,他们在手机上通过视频和电话互相诉说、分享,也一起回忆着童年时的中秋味道。
70后
□ 本报记者 韩笑
随着中秋佳节临近,城区大街小巷里各色各样的月饼香味扑鼻,节日气氛日渐浓郁。
提起小时候过中秋,70后的高利红记忆犹新。“我们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月饼都是自己家里打出来的,比现在外边卖的好吃多了。”高利红回忆道,每当快过中秋,父亲母亲总是早早就忙碌了起来,家里的亲戚们也集中在那几天来来往往,迎头照面,小坐闲聊,家里的热闹程度不输过年。
到了打月饼这天,父亲一大早起来给炉子生火,母亲则用熟油和上白面,用红糖、芝麻、花生仁、葡萄干、瓜子仁等拌成馅,包好后在雕花的月饼模具中压制成型,然后放入炉壁内烤十几分钟后,热腾腾、香喷喷的月饼就出炉了。
打好月饼,转眼便迎来了中秋。在吃团圆饭前,还有个必要的环节,便是拜月。在拜月时,母亲把之前放在坛子里的月饼、果子、葡萄等一一摆在桌面上,然后点一支香烛,全家人依次祈福。拜月结束后,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起了团圆饭。
“小时候,是真的盼着过中秋。那会儿的中秋节,虽然各家都不富裕,但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炒几个菜,再包点饺子,到了开饭时间,小孩子就捧着碗到处串门夹菜,中秋节的晚餐也因此变得特别丰盛。”高利红感慨道。
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吃完晚饭后的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聚在一起玩耍、捉迷藏。“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总觉得站在房顶上看到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交通便利了,想团聚、想吃顿好的并不难,但还是格外怀念那时候的中秋。”高利红说。
80后
□ 本报记者 阮兴时
“吃个月饼才算过中秋节。”每到中秋,出生于1986年的张倩倩总会想起母亲的话。回忆儿时,总期盼节日的来临。端午节才过,就翻看着墙上的日历掰着手指数日子等中秋到来。母亲说:“等日历撕到中秋这一页,就能吃到月饼。”于是调皮的她趁着家人不注意,把日历一页页撕下来,结果月饼没吃到,还被骂了一通。
在张倩倩的记忆中,中秋是一块香甜的月饼。嚼一块到嘴里,满满的都是幸福味道。一进农历八月,家家户户开始张罗打月饼。打月饼首先得选好油,选油当数胡麻油。一到这个时候,就有操着兴县口音的卖油人,有的赶着骡马车,有的开着拖拉机,从老家把油拉过来,走街串巷的叫卖。听到叫卖声,大家拿上事先洗好的玻璃瓶子,卖油翁精准的提起油漏,一滴不漏地灌入瓶中,计量准确,不用秤称。备好胡麻油后,开始准备月饼馅料。面粉、红糖、芝麻、瓜子仁、核桃仁、青红丝……自制的馅料货真价实、松软酥香。到了打月饼的时候,家家端着盆,提着桶,带上面、胡麻油和备好的馅料到架炉的人家排队。打月饼更是全民总动员,街坊邻居摆开架势,婶子大娘们有的捏面,有的包馅儿,有的印模,有的刷色……女人们的谈笑声、孩子们的吵闹声交织在一起,空气中弥漫着胡麻油馅料的清香,那其乐融融的团圆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月饼打好了,大家准备好红彤彤的五星苹果、黄澄澄的香蕉苹果、水灵灵的大鸭梨,只等皓月当空,举家团圆,摆好月饼蔬果献月。在劳动人民朴素的意识里,月亮就是神,祈求来年大丰收。献月过后,先将月饼给家里的老人,然后轮到了孩子们。遥望着天上悬挂的明月,细细品尝着香甜月饼,小孩这才算是过了嘴瘾。
90后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中秋将至,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临县女孩刘静来说,可能会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法回老家与父母团聚,但是她对中秋节的情感却从未消失,小时候的回忆深深烙印在心底。
刘静出生于1991年,回想小时候的中秋节,她印象最深的是家里那一大水缸的空心月饼和小时候伙伴们都称之为“香蕉苹果”的黄色苹果。那时候的生活简朴,能在中秋节美美地吃一顿摆满桌的大餐,品尝到各式各类的应季水果,便是儿时最美好的享受。
“早在中秋节前的十几天,爸爸妈妈就开始准备中秋食材了。他们买来面粉、胡麻油、花生、核桃和芝麻等制作空心月饼所必需的材料,有时还会买点葡萄干,还有一些红色、绿色丝状的东西。把这些放进去,月饼格外美味。”刘静说。
刘静回忆,那时候,爸妈常常选择在院子附近的一户人家打月饼。他们把准备好的面、油和其他食材扛过去,放到编好号的食材队伍里,就算是排了队。通常,轮到谁家打月饼的时候,加工月饼的商户就会告诉客人一声,让他们过去帮忙包馅、套模。这时,月饼加工商户和客人围坐一起,边聊边做,好不热闹。只需一下午功夫,定做的月饼就加工完了,“整整一大箱子月饼,黄澄澄、脆生生,满嘴都是香味。放了学肚子饿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那个放月饼的水缸盖子,拿出月饼垫垫肚子。”
儿时对过节的期待,却赋予了刘静另一种甜蜜。“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时刻,能够回去品尝妈妈亲手做的美食,分享着温馨和快乐,便是这个节日最大的期待。”
00后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00后大学毕业生杨秦玉的记忆中,中秋节总是有吃不完的月饼,她笑着吐槽道:“家里的月饼能从中秋节吃到重阳节,小时候的月饼对于小孩子太不友好,记忆中的月饼坚如磐石,难以下咽”。
“有一年临近中秋节,奶奶特地为我做了一次月饼,”她回忆说,“那年的月饼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月饼,没有了讨厌的果脯。包的都是我爱吃的。”当然让杨秦玉记忆最深的是每年中秋节后返校时,母亲总会塞在她手里一袋沉甸甸的月饼,“那个时候不懂事,总是嫌难吃推托不带,偶尔还和妈妈闹别扭,”随着慢慢长大,杨秦玉说她开始理解母亲的行为,她也开始和被她吐槽为“坚如磐石的月饼”慢慢“和解”。
“小时候过中秋满满仪式感,大晚上妈妈会在桌上摆满各色水果和月饼来祭月,我那会趴桌子上总是疑惑,月饼那么硬也不好吃,月亮能啃得动么。”今年22岁的齐建英刚大学毕业,今年也是她第一次在外过节,最近她打算买一些吕梁特色月饼寄回家里以表思念。
提到记忆中的中秋节,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和她母亲一起制作月饼的经历。“记忆中上小学的时候,我成了妈妈的小帮手,我们会提前到城里的小巷作坊提前预订月饼,走进作坊就看到一个个圆溜溜软糯糯的月饼从模具里拓出来又被送进烤箱,不一会儿就出炉了,和妈妈能忙活一整天,抱着满满一箱的月饼非常有成就感,看到妈妈非常辛苦也慢慢理解了节日的意义。”
“我认为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她感慨,“生逢盛世,作为00后感到非常地荣幸。如今可以吃到不同口感的月饼,幸福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