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英杰中学

将吕梁精神融入学校“第二课堂”

本报讯 (记者 刘子菊) “‘扛罢笔杆再扛枪,经文纬武干一场。颈血常思敌国溅,寸心久欲报家邦。自古将相本无种,谁说好男兵不当。但得东风时与便,贺郎也不亚周郎。’年仅13岁的贺昌写下了壮怀激烈的《壮志歌》,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情怀。”这是10月18日下午,英杰中学溯源社历史兴趣社团的一次活动中辅导教师精彩讲解的一段内容。来自全校300多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如何把吕梁精神融入学校的德育工作?英杰中学的做法为基础教育中德育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每周三的下午,英杰中学都会利用一个半小时的课余时间,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设一系列兴趣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紧紧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历史“第二课堂”把吕梁精神用讲述吕梁近代史的方式展开,让学生在聆听历史故事中,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使吕梁精神有了具体的“载体”,德育工作也不再空洞、说教。

“吕梁是红色热土,我们是英雄后代,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中,我们一定会传承好吕梁的红色基因,用红色的激情去拥抱时代。”初二年级288班的车佳雨在课后发出这样的感悟。

“吕梁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积累,尤其是近代,吕梁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吕梁近代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历史,其中蕴含了诸多的德育内容,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和优秀素材。在新时代,学校德育教育要充分利用吕梁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可以帮助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机地联系起来。”英杰中学校长宋新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