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 建设美丽幸福吕梁

□ 本报评论员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资源,实现“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裕”在乡村的有机结合,是建设美丽幸福吕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10月19日至20日全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的召开,既是对全市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工作的检验和督促,也是一次经验总结。通过近两天时间的观摩,发现了不少亮点和可挖掘的潜力,各县(市、区)积极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成效使我们看到了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对于推进吕梁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吕梁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也在农村,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浙江20年持之以恒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深刻改变了当地农村面貌,探索出了一条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今年4月份以来,全市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吕梁实际,科学谋划了集中力量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工作,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全市上下要以此次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顺应乡村振兴发展大势,抢抓机遇,挖掘潜力,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如何做,做什么?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经验和各县(市、区)实践探索中的得与失是最好的启示。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要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力量。凡是乡村建设成绩突出的地方,都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全市上下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联系一个村制度,抓点做样、示范带动,形成各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带动作用,凝聚起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的智慧和力量。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宜居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可能带来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应在确保不破坏乡村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依托生态优势进行乡村的产业化开发运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乡村经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以及高效率、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将美丽乡村的绿色资源变成生态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乡村旅游重在“特色”,不能一哄而上,千篇一律,搞得村村都雷同。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既高瞻远瞩又因地制宜做规划,分类指导谋方法,根据不同乡村的地形地貌,按照村庄功能定位、区位条件、产业特色、人文底蕴、资源禀赋,分类确定不同村庄的整治模式和发展方向,力争形成“一村一精品”“一村一风韵”的美丽乡村生动格局。比如,100个重点村沿黄河有19个,这些村要主动顺势而为,以黄河碛口古镇为核心,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打造特色旅游,成为镶嵌在黄河精品旅游带上的“明珠”。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要积极探索长效运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难的不是建设,而是运营。各县(市、区)要学习先进地方经验,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家、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形成多方出资、多方共赢的合力。要用好政策工具包,激活潜在人才价值,吸引有创意的运营团队,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实现既有效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又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让更多群众受益,让乡村旅游能够持续。

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劲鼓已经敲响,广阔农村大有可为。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勇于开拓创新,以敢于突破桎梏的改革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推动全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早日建成,带动更多的乡村变美变好,谱写吕梁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