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聚焦文博会·专访

聚焦文博会·专访

①图为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展品。 康桂芳 摄

②图为刘四连正在展示自己刚捏好的“小兔子”面塑。 韩 笑 摄

③图为参展商给客商介绍“吕梁山”酒。 韩 笑 摄

④图为张姣丽正在给游客介绍堆绫。 康桂芳 摄

⑤图为游客选购“汾和”牌醋。 康桂芳 摄

⑥图为武小汾正在展示自己刚刚完成的剪纸作品。 韩 笑 摄

“咱要做吕梁最好的茶叶”

——访山西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深山里藏着无尽宝,咱吕梁也有好药茶。10月20日,第六届山西省文博会吕梁展馆山西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展区现场,茶香四溢、人流如织,一件件包装精美的养生茶衍生品等吸引游客眼球。

“作为一个农文旅相融合的公司,市委市政府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大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形象和产品,我们感到万分欣慰。”在展厅内,山西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伟正忙着接待每位茶友,只要有顾客走来,他总会顺手递上一杯热茶和几颗黑芝麻丸让游人品尝。

山西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此次文博会我市打造的除吕梁主展馆外的特色展区。展区内,集中展出以野生红茶、野生药茶、黑芝麻丸等16个产品,每个产品都讲述与吕梁茶相关的故事,全面展示吕梁茶产业发展情况,展现吕梁茶文化的魅力。

近几年来,随着养生、绿色等概念的崛起,野生茶迅速成为市场的热门,吕梁野生冻绿叶茶作为众多茶叶中的后起之秀,因其野生特性,具有“纯天然、纯绿色,零污染、零农残”的特点,不仅能制成生茶也能制成熟茶,能制成绿茶、白茶、黄茶,也能制成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等独特优势,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咱要做吕梁最好的茶叶!”2015年张国伟将业务从广告延伸到文旅产业,成立了山西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集养生代用茶、功能食品、生物研发于一体,目前公司在吕梁关帝山上建成一个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药茶生产基地,一个200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基地,一个3000平方米的茶文化体验园,五条标准化生产线可实现年产养生药茶300万盒、茶叶100吨,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

“金银花茶、蒲公英茶、十八味女神茶、冬瓜荷叶茶、三芷清茶、酸枣仁莲子茶、红豆薏米芡实茶、红豆芡实茯苓茶、菊花决明子茶、野生冻绿叶红茶……”展台上各种茶的价格从30-50元不等,价格亲民,包装精美备受青睐。

“吕梁药茶,我还是在这次文博会认识的,也是第一次品尝,看它的色泽特别甜润益气,给人一种非常好的体验。”游人品尝后的反馈是对张国伟做好吕梁药茶最大的动力。从介绍茶的口感、优点、理念,从视、听、味等多重感官接触,让游客们体验着吕梁茶的品质,吕梁药茶在文博会上香飘四溢,未来前景更为广阔。

匠心妙手塑“传承”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县面塑传承人刘四连

□ 本报记者 韩笑

10月21日,在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吕梁主展馆现场,岚县面塑的展位前摆放着各种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的面塑,其中既有原汁原味的素色面制品,又有精雕细刻的精致工艺品,场面颇为壮观,引得众多观者盛赞留影。

不大的展台前,刘四连正耐心给往来路人讲解着岚县面塑的起源与发展,让大家在近距离接触中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今年是我第六次参加文博会,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游客更多了,接到的订单也多了不少,说明我们的岚县面塑越来越受欢迎了!”刘四连欣喜地说。

在岚县民间,每年的重要节日、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有面塑艺术作品来迎祥添彩。岚县面塑已广泛根植于民众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它既是老百姓指尖上的艺术,也是饮食文化的艺术体现。

2014年,“岚县面塑”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岚县面塑作为造型艺术,其传承谱系、制作技艺也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如今,岚县面塑已形成了祈福、载道和展陈三大门类。

“岚县面塑从和面、塑型、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讲究。一件完整的面塑作品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要采用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造型技艺,再配以相关的道具,才能塑造出妙肖传神、活灵活现、形态逼真的作品。”刘四连介绍道。

与面塑结缘的三十余年来,刘四连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面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练就了扎实的艺术造型功底和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构思能力,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面塑,我认为不仅要专注技法传承,更要不断尝试创新作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刘四连表示,现在她经常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文创展示等活动,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让传统非遗焕发别样光彩。

“面塑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好、发展好。”刘四连说。

清香萦绕“吕梁山”

——访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 本报记者 韩笑

10月19日,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在吕梁主展馆“酒都吕梁”板块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展位前,一款新推出的“吕梁山”酒吸引了众多路人前来品尝。

“今年是我们第一次参加文博会,今天也是‘吕梁山’酒的首次亮相。我们的‘吕梁山’酒采用优质地藏陈年老酒调制而成,由国家级品酒、勾调大师匠心甄选,酒体自然协调、陈香突出、醇厚饱满、绵甜爽净,欢迎大家前来品尝。”展位前,工作人员白潮正热情地向来往路人介绍着这款全新推出的“吕梁山”酒。

据悉,2022年5月,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与吕梁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第六届山西文博会为契机,特别推出了具有吕梁本土文化特色的“吕梁山”酒,旨在进一步打造吕梁市白酒产业自主品牌,助推“杏花村汾酒专业镇”高质量发展。

“‘吕梁山’酒共设计了高端祖母绿、高端蓝、中端咖色、中端蓝色等四款产品,设计理念主要源自山西自然与百姓生活,以‘清香吕梁’为主线,以‘吕梁山、黄河水’为辅助设计元素,在外盒左右两侧分别印有‘大美吕梁,清香吕梁’‘红色吕梁,英雄吕梁’等字样,包装盒内乡村美景画中的旭日东升则昭示着蓬勃发展的新吕梁。”白潮随即拿起一瓶包装精美的“吕梁山”酒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了起来。

此外,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还以本届文博会为契机,推出了“吕梁山”酒与山西文博会广告联名活动,意在让品牌借助“山西文博会”影响力和美誉度,迅速拓展主流消费群体对品牌的认知度,实现品牌营销落地。

下一步,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承载、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依托国家级检测技术中心,统一制定标准,倾力打造集原粮种植、基酒生产、基酒仓储、产品检验、品牌打造、交易平台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为实现清香型白酒绿色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用心守护千年堆绫

——访交城堆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承人张姣丽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这一次我们带来的包包、胸针等交绫配饰系列一共20种展品,意外收获得到了00后的青睐,真得太高兴了。”已经连续六次参加文博会的张姣丽难掩激动的心情。10月20日,第六届文博会开幕第二日,吕梁主展馆区交城堆绫的展位前,张姣丽身穿马面裙,以身示范,戴上自己家的配饰,把自己当做代言人宣传堆绫艺术。

堆绫脱胎于唐代堆锦艺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交城县特有的地域性传统工艺。堆绫也叫堆花、堆锦,它是将绫罗绸缎通过艺术手段堆绣,形成具有软体浮雕效果的工艺品。2017年,交城传统堆绫艺术入选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我们这样一幅作品需要经过画、剪、刻、剔、挑、编、割、刮、缝、贴等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你们想体验可以来交城工作室体验参观。”张姣丽正在认真地为身边的游客讲解,来自晋城的00后女孩李洪敏被眼前的一个个精美的胸针所吸引,“马面裙配以这样精美的首饰和包包还挺有味道!”李洪敏一边听着解说一边拿起手机添加微信。

张姣丽作为交城堆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六代传承人,对堆绫艺术有独特深情。相比往届参展,她有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一届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展品的年轻人多了。”她笑着说,“给你举个例子,我们往往是展会结束后订单就来了,第四届文博会订单达到十几万元。”

山西文博会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省级重点文化展会,“从第一届参展到第六届,我们变的是内容,不变的是制作的材料和精湛的技艺。”在继承家族非遗技艺的同时,张姣丽一直思索该如何将“高高在上”的堆绫分享到日常生活中,将堆绫推向时代潮流。

近年来,张姣丽在产品设计上做文章,将传统题材逐渐缩减,设计图案从仕女人物、博古什物、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神佛菩萨等到如今将堆绫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设计制作了堆绫帽饰、包饰以及国风胸针、胸花等,创新类的元素越来越多,传统与现代,潮流与艺术相结合,市场消费群体从50后延伸到了00后。

“这一届我们预期突破30万订单。”张姣丽信心十足地说,“这次文博会我有了新的想法,下一步将陆续推出一些新的能随身携带的一系列产品,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交城堆绫产品。”

良心酿造只为一瓶好醋

——访晋香源醋业有限公司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浸染吕梁传统文化的农特产品受到观众的热捧。在吕梁主展馆内,优秀企业展商晋香源醋业有限公司带来的汾和牌老陈醋吸引游客驻足品尝。公司负责人任爱兰高兴地说:“这样的文博展会真是我们传统企业的福音。”

“汾和老陈醋,陈酿似酒香。我们严守老陈醋百年手工纯粮酿造技艺,将传统作坊式生产与现代管理和检测技术相结合,没有任何添加剂防腐剂,确保了产品品质和标准的统一。醋的味道您亲自尝尝。”第一次来文博会参展,任爱兰有些紧张,但是面对有些顾客的询问,她表现的底气很足,用最质朴的语言讲着最真实的酿醋故事。

早在37年前,任爱兰就和丈夫武卫平以酿醋谋生。“那会就是小作坊经营模式,做好了就拉到县城销售。”近10年的小作坊辛勤钻研,让夫妻俩对酿醋有了丰富的经验,产品也积累了好口碑。“7个孩子要养好,只做醋还是不行,中途还做了几年洗煤厂。”因为对酿醋有着深厚的情感,2012年夫妻两人开始二次创业,同年成立了晋香源醋业有限公司。

“现代酿醋工艺环节中,为了产量增加,很多醋厂已经取消了人工生产转而被现代化生产替代,产量增加了但是酿造的醋也少了传统味道。”为了能找到小时候醋的味道,真正做到无添加无防腐剂的醋,夫妻俩向专家拜师学习,到处考察调研,对酿醋这个行业也产生了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情怀。“醋是山西人的根,我们希望通过传承陈醋文化,掌握技术和生产工艺,为父老乡亲酿造出绿色安全健康的醋。”

一粒粮食的成“醋”之路,需要历经从蒸料、发酵、熏醋、淋醋、陈酿五道工艺,再经过夏伏晒,冬捞冰,去除水分,使醋酸浓度达到6°以上。武卫平从源头把关,公司采用“农户基地+公司+生产”的模式进行运营,选择海拔在1200米左右向阳的黄土地种植高粱、谷子。让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种植。公司以高于市场25%的价格,向农户收购高粱玉米,保证了优质的酿醋原料。

30年的良心酿造,从小作坊发展到年生产能力500吨的传统手工酿醋企业。晋香源醋业开发出荞麦醋、红枣醋、苦荞醋、老年保健醋、儿童营养醋等系列产品,极大地丰富了酿醋原料,丰富了醋业产品,在山西省酿醋行业中享有盛誉。

千裁万剪绽芬芳

——访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阳剪纸传承人武小汾

□ 本报记者 韩笑

一把剪刀,一张对折的红纸,观察对方几秒钟,开始下刀,不时抬头瞄一眼,手中“飞剪走纸”不停,几分钟后,一张形似、神更似的肖像剪纸出炉,原本平平无奇的红纸片瞬间变成了一幅灵动传神的肖像剪纸艺术品。

“真像!太传神了!”10月20日,和家人前来参观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刘女士在武小汾的中阳剪纸展位前发出连连赞叹。“我以前买过个人肖像剪纸,都不好意思展示,武老师今天给我剪的这幅,眉目之间的神情简直就是本人,回去就挂起来。”刘女士兴奋地说道。

和武小汾交谈中得知,今年已经是她第六次作为参展商参加省文博会了。“今年的文博会我们带来了非常多品类的剪纸作品,有工艺品、大型卷轴、伴手礼和各种文创产品,希望借助文博会这个平台更好地向大家宣传我们的中阳剪纸。”武小汾说道。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2006年5月20日,独具中阳地域特色的中阳剪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中阳剪纸跨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以剪纸形式制作的挂轴、镜框、布贴画等文创产品走出了国门,深受大家的喜爱,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延续和创新。

“我从小就喜欢剪纸。”回忆起如何与剪纸结缘,武小汾说,小时候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会贴窗花,看到窗花千姿百态的样子,自己很喜欢,就模仿窗花学着剪。“一剪就坚持到了现在。”

2008年,武小汾成立了中阳县华艺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中阳剪纸的开发和艺术推广,吸引了许多的剪纸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多年来,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中阳剪纸背后的非遗文化,武小汾多次举办中阳剪纸艺术展、剪纸艺术培训班,并持续将剪纸带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剪纸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我要尽自己所能,传承好我们的中阳剪纸艺术,走好我们的剪纸之路,把中阳剪纸带到越来越多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中阳剪纸艺术。”谈及未来,武小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