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加入报社这个大集体,从最初的见习记者、实习记者到现在的本报记者,我经历良多,感慨无限。我深切地感受到记者这份职业沉甸甸的责任、使命。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移风易俗……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最让我感到幸福的瞬间,还是形形色色的受访者讲述幸福的故事。
记得,在离石区采访乡村振兴工作时,遇到一位80岁的老人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第一次吃上自己的生日蛋糕,第一次住进了自己的新房。他说:“住了一辈子土窑洞,老了还能住上新房子,这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记得,在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间,社区网格员经常几过家门而不入, 24小时待命,随时进行点对点对接,他们的幸福就是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留出陪同家人的时间,网格员李小梅说:“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让疫情早日结束,可以安心回家里陪陪老人和孩子。”
记得,在交城县采访移风易俗工作,东坡底乡东坡底村村民谭四的父亲过世后,与往日“热闹”的场景不同,丧礼显得十分“冷清”,没有请吹唱班,没有摆酒席,丧礼办得朴素但不失庄重。“新政策不仅让我省去了不少人情往来,还省下了一笔开支,减轻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大力支持移风易俗观念走进千家万户。” 谭四觉得新政策给他带来了便利。
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心中有希望,手中有活计,眼中有光芒,就是幸福的最好体现。于我而言,记者的幸福就是要不停地记着。记着采访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