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王卫斌
金秋十月,在柳林县陈家湾镇高家垣村的沟坝上,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田绵延不断,成熟的玉米棒顶端皮开冒尖,露出金黄的玉米棒,颗粒饱满。看着秸秆上沉甸甸的玉米棒,66岁的刘国忠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去年他刚刚卸任柳林县巨龙农场法定代表人,把农场掌门人的接力棒传给25岁的儿子刘鼎,父子两人接续奋斗在生态农场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道路上。
“我这一生最自豪的三件事就是筑坝、修路和打井。筑了2座25米高的大坝淤地造良田,投资修建硬化了2.5公里的乡村道路,申请政府帮助打了深井,彻底解决了周边几个村人畜缺水问题。刘国忠满怀喜悦地说。
治理四荒打通致富道路
刘国忠是一名退役军人,具有吃苦耐劳、意志坚强的军人气质,也有较强的现代化思维。他在柳林县粮食部门担任过乡镇粮站站长,市场改制后,承包经营柳林县粮贸大厦宾馆十几年,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1997年,情系家乡群众的刘国忠决定响应党的治理“四荒”政策,利用自己的积蓄,回乡承包治理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四荒地”3500多亩,先后投资1200多万元,发扬艰苦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把“四荒地”改造为良田。2006年,他在柳林县陈家湾乡高家垣村沟坝上创办巨龙农场,发展农业种植和生猪养殖,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刘国忠说:“以前这里整个都是荒沟,咱通过二十来年的治理,响应国家的四荒治理政策,把这里前后打了两座坝,淤地250余亩,由荒沟基本上变成了良田。”行走在近25米高的大坝上,头发斑白的刘国忠感慨不已。他说,当年为了打井,自己从乡政府到省政府跑了多个部门,为拿到打深井的审批手续,与柳林县水利局人员一起,自己开销在太原住了2个多月。获批后,他又带着技术员在山沟里到处探寻水源,多次试验后,终于成功打通了几百米的深井,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年来的缺水问题。多年的沟坝地治理工程,让昔日的荒沟变成良田,不仅在防治水土流失、推进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也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农场。
科技引路提高农业效益
“品种今年选好了,亩产能达一千七八百斤。”常年在巨龙农场打工的高家垣村民高桃应手里拿着今年种植的玉米棒,热情地介绍玉米新品种。选用这些新品种是巨龙农场新掌门人刘鼎主导的。25岁的刘国忠之子刘鼎从吕梁农校毕业后,在文水大象集团工作了半年,积累了实践经验后,成为巨龙农场法定代表人。刘鼎说:“我选择回到家乡搞农业,不仅是为了帮助我父亲实现他毕生追求的梦想,而且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更是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我希望在这里发挥我的知识和技能专长,把科学绿色种植,机械作业带到农村,助力山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巨龙农场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中前进的过程。2017年和2022年两次洪涝灾害,分别给农场的沟坝地玉米田造成了320万元和120万元的经济损失。具有军人本色的刘国忠和血气方刚的青年刘鼎没有被困难吓倒,刘国忠坚信土地是刮金板,也明白打铁看火候、种地抢季节的道理,与刘鼎商量后,决定采用科技手段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由于去年洪涝灾害使沟坝地四分之三的玉米秸秆和玉米棒被泥石流淹没,今年春季,满地都是洪涝灾害造成的乱石和树木杂物。面对满目疮痍、难以下种的惨象,父子俩雇佣了耕作机、播种机重新整地播种,有几次耕作机的金属部件被淹没在表土下面的杂物折弯变形,但他们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和选择优质玉米品种播种,科学使用水肥和杀草剂,用科技手段战胜了自然灾害,迎来了玉米的稳产高产。
生态农场带动共同富裕
近年来,巨龙农场积极探索“粮改饲”种植产业发展之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玉米种植为饲料来源,发展小尾寒羊现代化养殖,现在羊存栏150多只,以羊粪作生态肥料,全力打造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建设符合生态循环经济的绿色生态农场,吸收和引导周边留守农村群众就业创业,促进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刘鼎的母亲四年前因患脑梗而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每天的生活起居需要刘国忠和刘鼎父子俩共同照顾,但生活的磨难丝毫没有改变父子俩建设生态农场,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决心。高家垣村民高桃应说,他已经在刘国忠父子的巨龙农场常年打工十几年了,负责管理农场的玉米种植,每年有4万多元的工资收入,成为他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刘国忠说,包括高桃应在内,常年在巨龙农场打工的七八个工人,每人每年工资都在2万元以上。去年洪灾后,农场临时雇佣周边村的留守妇女和老年人20多人,用8天时间采收剩余的玉米,每人每天至少收入100元以上,雇佣了群众的两个三轮车搬运,每人每天400元,今年玉米获得大丰收,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在刘鼎的主导下,巨龙农场开始了一场换血式大转型,把不适合淤坝地种植的百余亩核桃林全部替换为周期短、见效快的优质玉米,春播秋收全部用机械化。转型发展的第一年,农场实现了扭亏为盈。
现在,刘鼎已被推选为双卜咀村委会委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他说,巨龙农场坚持科技引路、场农合作、共同富裕的原则,下一步,要扩大生态种植和养殖规模,重建蔬菜大棚,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采用优质品种提质增效,养殖规模达到年出栏羊2000只、牛100头,依托生态农业,开办羊肉面馆等农家乐饭店,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