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政教

乡村振兴路上的“人大担当”

——孝义市人大常委会驻阳泉曲村帮扶工作小记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有一群人承载着光荣使命,肩负着组织重托,冲锋在前、履职尽责。他们,就是孝义市市人大常委会选派到孝义市阳泉曲村的驻村工作队队员。今年8月驻村以来,该工作队在发展农村产业、抓好乡村建设、提升治理水平上不断发力,把“驻村”变为实实在在的“助村”。

阳泉曲村位于孝义市西部山区25公里,村西有阳泉水,《水经注》记载:“胜水合阳泉水,水出西山阳奚谷”由于该小溪由此而曲行东流,故名阳泉曲。这里距孝义市区22公里,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村总户数共804户1998人,土地总面积7464亩。共有脱贫户33户106人,于2019年全部脱贫。

党建引领促发展

牢记使命绘新篇

孝义市人大常委会驻村工作队紧紧围绕党建工作要点,坚持党建引领,把党建共建作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的载体,有效搭建村党支部共建平台。坚持把了解村情作为驻村工作的立足之本,以脚踏“实”地为基础,科学制定了入户摸底清单,逐户逐家走访,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每到一户,队员们都耐心听、认真记、诚恳讲,听群众口中的村容村貌及家中的琐事和小事,记群众口中的实际补贴、收入支出、医疗教育及存在的难事和烦事,为群众讲党的方针政策、健康知识等。

在全面掌握了阳泉曲村目前的村情的基础上,工作队确定了“巩固壮大原有,补齐发展没有”的工作思路,并在下一步工作中精准发力。在活动中普及反诈知识,收缴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生存认证、倾听村情民意。同时,积极拓宽服务模式,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上门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办事便捷性。

心系乡村干实事

扎根乡村为群众

驻村以来,每个工作队员就暗下决心要做“扎根者”,做村民们的贴心人。他们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规划,把目光瞄准肉牛养殖、肉羊养殖等特色产业,聚焦大胜昌肉牛产业发展,开展走访调研,摸排各户牲畜数量,加强指导培训,与群众探讨肉牛养殖技术,充分挖掘利用各方资源,探索群众致富路,助力乡村振兴。

为了疏通城乡金融服务的“毛细血管”,让金融“有温度”、服务“零距离”,2023年以来,工作队协调沟通市、镇两级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村民提供入户金融服务,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促进阳泉曲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作队针对2023年考上本科的大学生,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积极协调派驻单位、整合社会资源,向辖区内考上一本的大学生每人发放3000元的助学金,考上二本的大学生每人发放2000元的助学金,共计56000元。同时还鼓励大学生学成归来后积极反哺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围绕工作任务清单

提升综合治理水平

村子好不好,关键看治理水平强不强。为了不断夯实乡村治理的法治基础,工作队协助村“两委”推进乡村普法宣传教育、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等工作,帮助天太永村执行好决策议事、民主管理监督等制度,修订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为了快速摸清村情民意,按照“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的原则,在遍访过程中收集群众意见,对各类难点问题分析研判,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放在心头,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了,合作医疗在手机上缴费,我们老年人实在不会,还好村里派人来帮我们缴费,合作医疗交上了,心里踏实多了。”阳泉曲村一些高龄老人逢人就说。

献计出力振兴乡村

努力成为“村里人”

为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解决干事创业热情不足、产业发展成效不明显等问题,工作队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工作思路,通过“乡村夜话”“板凳课堂”“掌上会议”等形式开展活动,联合乡村“田秀才”“土专家”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充分利用村民的闲余时间,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送进百姓家,鼓励村民对村庄发展建言献策,共同谋划村庄发展。

“阳泉曲村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扛起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肩负的不仅是工作职责,更是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期待和信任。”工作队队长表示,工作队员和人大工作者将始终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心用情助力乡村发展,谱写阳泉曲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