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雅妮
11月10日是礼拜五,高雪梅起了个大早,从入户走访开始,忙前忙后几个小时。本想着忙完手里的事情早点收拾回家看看,没成想紧赶慢赶,刚上高速不到半小时突然感觉心跳加速,胸口发慌。
高雪梅患有室上性心动过速疾病,早在几年前复发过。她清楚自己的身体,坐在车上的第一时间是联系驻村队员和村里的干部,安排一些眼下紧要的事情。“病来了估计又得休息几天,一休息下来肯定会耽搁工作。”
事情还没有都交代清晰,高雪梅意识越来越模糊,直到中午一点半被送到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她嘴上念叨的还是村里的事情。
医生建议手术。11月16日,在做了长达六小时的手术后,高雪梅不得不卧床休息。
20日出院回家,27日休养中的高雪梅就“憋”不住了。家里老人孩子劝不动她,她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回了村。
听说高书记回村了,村民们跑去看望。一旁的高雪梅既幸福又伤感!伤感的是,自己的身子骨不争气,村里还有好多事需要自己去做;幸福的是,驻村才几个月时间,她得到了村民的认可。见到围坐在身边的群众,高雪梅满脸欣慰:“看,这些人就是我回来的理由。”
从陌生到熟悉
刚过40岁生日的高雪梅是吕梁市高新技术发展研究院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年5月,受单位委派在临县石白头乡庙焉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在接到驻村任务的时候我一下子懵了,一来是顾虑家庭,二来是觉得自己压根没那本事。”高雪梅说,虽然自己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但要在农村开展工作还是觉得会吃力。
驻村没几天,烦心事一件接一件。村民们异样的目光,工作无从下手,更可气的是还被夜晚出没的大蝎子吓出了汗。“走访入户、摸排情况、防返贫、保增收、促发展,甚至是收入测算,没有一件事是简单的,但是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来。”
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质疑的眼神,高雪梅的内心打起了退堂鼓,退缩、坚守、超越这些词与复杂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让她的思想陷入犹豫之中。顾虑重重的心境中,长期在单位从事党建工作的高雪梅想起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心想自己虽然缺少农村工作经验,但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虽然没有当过农村干部,但熟悉党支部工作,组织的托付、单位的形象、坚强的性格给了她一股向上的力量。高雪梅决定重新拾起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习惯,用真诚融入,化解心中的顾虑,克服陌生感,找回农村的感觉。
村民在村头巷尾碰到高雪梅的时候,总会问起“小姑娘你姓什么啊?”“你们姓什么我就姓什么。”高雪梅的回答很直接,但是却把与村民的距离在一步步拉近。
庙焉村村民都姓高,高雪梅也姓高,说不准哪辈子还是一门一户。就这样在高雪梅一声声“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中,村民们感受到了她的热情和真诚,也很快打开了心窝子。“韩奶奶,这是又做啥好饭啦,好香!”高雪梅刚走进一户村民家,开口便问。韩兰英奶奶指着旁边的饼热情回应道:“这张刚出锅,你先吃。”高雪梅说韩兰英奶奶对她格外亲,因为韩奶奶的丈夫高继儿爷爷是残疾人,高雪梅来家里坐的时间多,也帮了不少事情。在韩兰英奶奶看来,这个闺女和自己的孙子一般大,也就当自己的孙女看待。
真情付出 “超额”回报
庙焉村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全村230户,662人,常住人口149人,现共有6户监测户。因村内缺乏产业支撑,年轻人往往选择外出务工,常驻人口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
从摸清村情民情,到真正融入村里的各项工作,高雪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白天她与村干部一起跑项目、抓产业,到了晚上也歇不下来,不是走进家庭困难的农户中,就是陪孤寡老人聊天解闷。在播种收割繁忙的田间地头、在街巷损坏的路面上、在晚归休憩的农户家中,时常看见她忙碌的身影,她与群众拉家常、听想法,庙焉村的角角落落遍布她的脚印,监测户、残疾户,家家都留下她的身影。聊天的场景从路边、广场转到了田间地头、窑洞炕头,聊天的内容也从家长里短慢慢延伸到了村庄的发展和村民在生活中的困难。
一张床、一个通长桌子、两把椅子、一个铁皮柜,这是高雪梅的全部家当。斑驳的墙上,贴着村里小型鸟瞰图和村民们的电话,不少地方也被各色的笔勾勾画画过。平时高雪梅和队员们只忙着工作,吃饭简单随意。现在,身体还未完全恢复的高雪梅依旧乐呵呵地工作着,“高书记生病之前,每天都是她给我们做饭吃。”驻村工作队队员刘雪琴说,“高书记不仅拼工作,还拼学习,带动我们大家一起学。”
在办公桌旁边的椅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两摞资料盒,第几本是什么材料,高雪梅都记得清清楚楚。翻开一看,资料详细记录着驻村的学习情况和工作情况,如党建管理、鸟瞰图制作、带领村民发展光伏产业,以及举办消费扶贫、促农增收等;根据群众反映的“小事”,解决农户门前水泥硬化等工作安排和落实情况。
高雪梅居住的地方门口经常会放着村民们自家种的农特产,强强妈送的玉米,小军奶奶给的土豆,一袋子辣椒、两颗茄子、一大把豆角……村民们早已把高雪梅当自己的家人,村里的一份子。
有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并取得了较好成绩。在9月份全县组织的“大比拼”活动中高雪梅获得全年第一名的好成绩,庙焉工作队成为石白头乡的样板工作队。
“好事”一箩筐
高雪梅在一次走访时不小心掉进一条水坑,裤子湿了大半截。看到这样的情景,高雪梅第一时间联系工作队员,动员大家先做水坑修补,别让村民们在走路时也掉进水坑,尤其是老年人。高雪梅还积极用好单位的资源,用无人机航拍了庙焉村的地形地貌并且制作成了全景高清鸟瞰图。不仅能够提供庙焉村整体大局的视角,帮助工作队和支村“两”委更好地规划乡村的布局和发展方向,而且为工作队日常的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提供了辅助和参考,可以快速锁定村内所有监测户,制定帮扶措施。
这张鸟瞰图就张贴在村委门口,高雪梅给记者认真地指着之前损坏的道路在哪,韩奶奶家在哪,红色标志的是村里的六户监测户,上面还用黑色记号笔标着每家每户的名字,一旁的报账员老高坐不住了,主动和记者说起话来:“这些名字都是雪梅自己一个一个写上去的,太高处够不着的还没标记。”在鸟瞰图上能准确找到每家的方位,这可不简单,也不是入户一次两次就能做到的。
走访时,高雪梅注意到好多大爷大娘家中相框都是孙子外甥的照片,他们自己照片很少,个别有的也是年轻时候拍的。高雪梅向单位申请,要求给村里65周岁以上的老人入户拍一些生活照。就这样,72位65岁以上的老人的近照装进了相框,挂在了自家窑洞的墙上。
每次看到老人们指着自己的照片露出幸福的笑容,高雪梅满脸欣慰。
六月的时候,村里开展了一次爱心餐活动,村民们称赞道:“共产党可好了,还能免费吃饭!”,老大爷铿锵有力的话语直抵高雪梅的内心,这也是她继续坚守驻村岗位的动力。
事之难难于心,心气不顺、逆反心理存在,往往事与愿违;事之易易于心,心灵相通、彼此契合,才能心通气顺、事半功倍。高雪梅,掌握了这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