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贺翠平时,她正一手拿针、一手绕线,挑针运线、巧手翻飞,一阵“指尖飞舞”后,一朵栩栩如生的针织花便呈现在眼前,令人叹为观止。
今年51岁的贺翠平是方山县圪洞镇桑家会村人,从事钩编行当有30余年,如今已是周边家喻户晓的钩编能人。在贺翠平家中,大大小小的钩编作品随处可见,有简单实用的钱包、手提袋,也有可爱小巧的发卡、玩具,还有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绒绒……这些都是她在空闲时间经过仔细揣摩、研究针法、突破创新,一针一线精心编织出来的。
谈及与钩编的“结缘”,贺翠平滔滔不绝。“那时候,钩编在村里并不是新鲜活儿,几乎人人都会。到了冬天,我们兄弟姐妹们身上穿的毛衣,戴的手套、帽子都是母亲用绒线亲手钩的。”贺翠平说,“小时候母亲钩毛衣时,我就坐在旁边看,母亲发现我对钩织感兴趣,就时常耐心教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就会钩织一些简单的围巾、手套了。”回忆起儿时的生活,贺翠平颇为感慨。
正是小时候和母亲一同编织物件儿的经历,为贺翠平后来的钩编事业打下了基础。1988年,结婚后的贺翠平成为一位全职妈妈,在照顾两个孩子之余,她重新捡起了钩编技能,在家钩起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那会儿没有老师教,我就自己买钩针、彩线和专业书籍在家里自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和揣摩,我的编织技术进步了不少。”
2004年,县里组织全县妇女培训。消息一出,贺翠平喜出望外,第一时间便跑去报了名。培训期间,为了能多学几个花样,贺翠平常常一个人熬到半夜。“那是个难得的机会啊,能学到许多名家们的编织技术,必须抓紧时间多练练。”贺翠平笑着说。
培训结束后,贺翠平又开始调研钩编市场。她发现,当时的方山县还没有销售钩针编织工艺品的店,于是便把自己在家做好的工艺品投放到方山县的旅游景区和县城商场,结果销量喜人。
渐渐的,贺翠平接到的钩编订单越来越多,可人手不足又成了摆在她面前的新难题。几番思索后,贺翠平把目光落在了和她一样的全职妈妈们身上。
在贺翠平看来,投入小、耗时少,同时能兼顾生活和家庭的项目,很适合女性创业就业,而钩编正具备这一优势。于是,贺翠平决定发挥自己所长,免费开展钩编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姐妹掌握这门技艺。
“大家在我这儿学习都是免费的,就是为了能让想学的人没有经济负担,安心地学习。我不仅免费教授钩织技能,还免费提供绒线材料,姐妹们只需要按照订单进行钩织,收入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就这样,贺翠平让更多人知晓了这门工艺、爱上了这门技艺,也让更多的“织女”通过钩编增加了收入。
截至目前,贺翠平累计举行培训60余场,学员达5000余人,通过培训后有50名学员正式成为工作室学徒,每人一年的收入可达10000元以上,越来越多的全职妈妈通过一支钩针、一团线编织出了一条广阔的致富之路。
“我曾经也是一位全职妈妈,我了解女性要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困难,想出去打工又不允许,想做事又不方便。我本来就会钩编,而且钩编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当我发现钩编艺术品的销售市场后,就想帮助那些和我一样的全职妈妈们获取一份收入,这样不仅有助于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还可以促进家庭和睦。”谈起这件事情,贺翠平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如今,贺翠平指尖艺术工作室制作的钩编工艺品帽子、鞋子、花卉、传统虎头鞋帽等作品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精美钩编“百合”“99朵玫瑰”成为方山县城及周边县市的婚嫁装饰首选用品,许多产品更是销往杭州、天津、上海等地,许许多多像贺翠平一样的全职妈妈们真正实现了“守住了家、抱住了娃、挣到了钱”,一针一线的小手工圆了妇女们增收致富的大梦想。
对贺翠平而言,钩编并非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希望。“我将带领妇女姐妹们继续努力,发扬我们的手工文化,让更多的妇女能够居家创收。”贺翠平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