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毅
少年自当扶摇上 揽星衔月逐日光
□ 图/文 本报记者 王洋
“咚咚咚……有人在家吗?”
没一会,一个戴着黑色眼镜,约摸一米七几的大个子,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开了门,“您好,快请进”。
“父母不在家吗?”记者问。
“我妈妈送我妹妹上业余课去了,等一下就回来了。”“您先坐下,我给您倒杯水。”吕梁蕴华双语学校初三学生张丰毅礼貌地回应道。
张丰毅是该校初三的一名优秀学生,三年来,他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打得一手架子鼓,得到众多老师的一致好评。
张丰毅的父母都是教师,而且都在临县基层一线教书。夫妻俩人从星期一上班到星期五再回到离石家中,这样的生活节奏维持了有十几年。
“现在丰毅上初三,妹妹上初一,两个人都在一个学校,在生活方面省事了不少,但是在学习方面还得多操心。”张丰毅的母亲薛金菊说,这两个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和爱人经常不在家,只能让丰毅的奶奶照顾他们的生活。
正是这样的生活,也让张丰毅的家务活动和做饭手艺见长,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他不仅要照顾妹妹,还在妈妈和奶奶的悉心指导下,学会了做饭。“现在炒几个家常菜、和面都没有问题,儿子逐渐成长,让我们做父母的也很欣慰。”看着慢慢长大的张丰毅,薛金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不想让爸妈觉得我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尽可能多学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做到自己能够独立生活,也不想让父母为这些事情多操心。”张丰毅说。
“上了初三,学习压力大吗?平时上课的时候,你又是怎么坚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记者问。
“学习压力大是很正常的,每天的知识量很大,全部吸收那是不可能的,这就得日复一日地刷题、复习、总结。”说到学习,张丰毅话多了起来,“当然,好好听课是上课的基础,在平时的上课中,我非常注重听课,不管老师讲解得有多么简单,我都会认真听写,并且不断地记笔记。老师们讲解的每一种思路和方法,我都不会错过,这样我就能够学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能把很多知识点再一次深入理解。最关键的就是学习流程,不论是什么课,我都会形成‘预习—提高—总结—复习’这样一个过程。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自己首先要预习即将要讲的课程,把章节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先看看,同时试着做一些简单的试题。当老师讲完后,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不但要把课后的作业全部做完,而且在适当的时间做一些课外的内容来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做完题后还要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最后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复习,复习是解决遗忘的最佳方法。”
“当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你通常是怎么解决的?”记者问道。
“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思考一下今天上课的某个知识点和难点,老师讲完后,看看自己能不能全部吸收,如果还有疑问和不懂的地方,我会先和学习不错的同学探讨一下,如果还是没有想明白,我就会找老师,让老师再给我多讲几遍,最后再总结一下,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张丰毅有自己的解决方法。
“首先,夫妻俩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要一致,这样合力才大。其次是尊重孩子的天性,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更多体验机会,偶尔吃吃垃圾食品或者通宵打游戏、玩手机之类的未尝不可。再次,面对困难的时候要积极应对,胜不骄,败不馁,主动想办法处理。上初中后,好多科目都得学,班级里的事务都要做,家里的家务也要学着做,分清主次,珍惜锻炼机会,助力成长。最后,学习不是唯一的,但作为学生一定要牢记学习是最重要的,好好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在教育孩子方面,张丰毅的父亲张云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在相同的地方摔跟头。”张丰毅“三个不”的座右铭一直激励、鼓舞着他继续努力。
刘敏琪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图/文 本报记者 冯凯治
今年六月,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留恋与“二战”考研的决心,23岁的刘敏琪从沈阳体育学院毕业后,准备“二战”长达半年之久考研。
“从二月份成绩出炉的遗憾到三月份毫无意外的落榜,尽管在成绩发布之前就做过可能会‘二战’的心理准备,但是当事实尘埃落定之后,内心依旧难免失落,以及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埋怨和对现状的不甘。”交谈中得知,刘敏琪正是怀着这份不甘,仍旧坚定的选择了“二战”,继续坚定地选择了上海体育大学,选择了这所从高中时期就十分憧憬的院校。
“坚定考研‘二战’后,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即分析自己的成绩并找出过去这一年复习中的不足,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计划。”刘敏琪说,通过对成绩的分析,我立刻找出了失利的主要科目即专业课成绩的不足。
“在去年一整年的备考中,我存在严重的‘前期状态猛如虎,后期进度原地杵’的问题,导致前期很多掌握的专业课知识后期并没有得到完善的落实,知识结构脱节,没有形成对课本知识完整的逻辑体系框架,这也是专业课成绩不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刘敏琪苦笑着回忆。
针对这个问题,刘敏琪通过制定月计划、周计划的方式,将冗长的战线和繁杂的复习任务分割到具体的不同时间段,并明确不同时间段应完成的具体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具体指标,尽可能地做到周周有反馈、月月有进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情况。同时,他在背诵方式上作出一定的改进,过去专业课的背诵过于依靠自己短时记忆的能力,而忽视长期知识的巩固,因此,在借鉴许多学习经验贴后,选择了更能加深长期印象的方式,不再拘泥于具体的“一字一句”式背诵法,而是从整体的框架上去了解知识结构、原理,并不间断、周期性的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巩固。
在明确学习计划及方式之后,最关键的便是在“耐得住寂寞”的日子里不断坚持努力。刘敏琪说,“二战”考生不同于一战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并肩作战,“二战”的旅途注定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难熬的,周边没有“战友”的陪伴、没有老师的线下指导,充斥生活的只是看不完的网课、翻到皱黄的资料、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以及无数个焦虑难眠的夜晚。
但是,对于坚定选择“二战”的刘敏琪来说,放弃二字是永远不在人生字典当中的。在半年的沉浸式备考过程中,刘敏琪感悟最深的便是“痛苦是人们进步的核心动力”,他开始转变自己对于当下每一个难熬瞬间的看法,将其视为自己实现进步的宝贵机会,在痛苦中成长、在痛苦中努力。
“人只有在走上坡路的过程中才会感到累”。刘敏琪的一位考研政治老师的这句话深深影响着他。也正是在老师的影响下以及对自己理想的坚持下,刘敏琪终于结束了长达半年之久的备考生活,并迈入了自己的“战场”。
如今,第二次的考研也已经尘埃落定,回顾一天半的考试过程,刘敏琪可以欣慰的对自己说没有什么遗憾了。
采访接近尾声时,当问及刘敏琪对未来的憧憬时,刘敏琪表示,努力不一定会有收获,也坚信如果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收获的哲理。无论最后结果如何,最为珍贵的是这段不断努力、突破自我的历程。结果有好有坏,总会掺杂着遗憾,但是努力奋斗的人生历程不应该感到遗憾,无论是对现在亦或是将来,努力都是人生的主旋律,这段经历终将是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乔海燕
初心不变为振兴
辛苦换来农家乐
□ 图/文 本报记者 阮兴时
一见面,高大的个子,挺拔的身躯映入眼帘;一开口,爽朗的笑声,开心入耳;一搭手,手掌坚实有力,此人不简单;一聊天,工作熟悉又清晰,村情户情如数家珍,这就是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驻兴县高家村镇花园沟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乔海燕。
作为一名有着军旅生涯的老党员,乔海燕选择扎根山村,2015年到现在,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整整九年风雨无阻地倾注在驻村帮扶工作上,勇于担当,情系百姓,屡屡建功。和乔海燕交谈中,记者明显感受到他明晰的帮扶思路和实干的精神,随着走访村干部和村民,乔海燕的事迹更丰满起来:
为彻底改变全村人靠天吃饭的落后面貌,发展产业成了乔海燕的关注重点,在多次和村支“两委”协商、调研后,成立了村集体养殖合作社,向上级部门申请到资金15万元,为村里购买了100只湖羊,鼓励村民通过自身劳动走向富裕,在全村燃起了养殖热潮,通过养殖湖羊,村民年人均收入提高了600元。“2024年,我计划引导村集体合作社在养殖、种植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加大力度,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业增收的愿望。”乔海燕对新的一年充满信心。
排列整齐的房屋、干净整洁的村道、清新优美的环境,冬日里,家家户户囤满粮食,农闲时大家在文化活动广场怡然自得晒着太阳……“这都是乔书记的功劳。”谈起村里这些年发生的变化,大家首先挂在嘴边的就是“乔书记”。为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乔海燕多次找政府,跑企业,寻求投资,为花园沟村修筑了防洪河堤500米,有效防止洪涝灾害发生,为农民的庄稼增产丰收保驾护航;为全村粉刷外墙面2000平方米,美化了环境;申请资金为村里硬化路面,修建田间公路1000米等基础设施,方便了村民田间劳作;维修人畜饮水提升工程,让村民吃上了放心水;修缮宋家山到花园沟600米柏油路,方便了村民出行;硬化文化活动广场,配置健身娱乐设施,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争取资金给常住村的村民全部维修了窑洞,修建了户用厕所……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乔海燕总是带着一颗火热的心,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暖心人。当他得知村民牛乃信妻子病情加重,他用自己的车辆带其到县城求医问药,又开车近4个小时,到省城太原帮助其联系医院,寻找医生,在奔波多家医院后,终于为其安排好住院和手术等事项,帮助解决了就医难题,在这危难时刻,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老人亲身感受到了大城市有亲人帮助的感觉,激动得热泪纵横;乔海燕还多次到慈善总会为特困户申请救助,为牛改秀和张赖放申请到助老金每人500元;为牛放二、张左梅、裴老商申请到助医资金每人1200元,极大地缓解了特困户的困难; 他还协助村里4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乔书记待我们如亲人啊,我们心中永远惦念他的这份情。”朴实的村民们分别为帮扶单位和他赠送了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这便是对乔海燕九年帮扶路最大的肯定。
“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名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乔海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道路上的承诺。新的一年,乔海燕将带领花园沟的村民们奋力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一个个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