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救命神器”: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命守护者

□ 本报记者 白凯冰

近日,在我市学校里、公交车上、酒店内、商场等公共场所的醒目位置,纷纷出现了引人瞩目的“红盒子”。这些盒子内装有一种名为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的急救设备。盒身外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展示了除颤器的使用步骤和现场紧急救援流程。

我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介绍,AED是一种“救命神器”,它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的急救设备,用于患者心跳骤停后的早期除颤,帮助恢复心脏跳动,让心跳骤停患者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得到抢救。近年来,心脏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大诱因,在有效的抢救时间“黄金四分钟”内,正确使用AED和实施心肺复苏,能极大地提高院前急救效果,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害的目的。

2023年,省政府将“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简称AED),为紧急医疗救护争取‘黄金时间’”连续四年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在学校、社区、交通场所、体育文化场所、大型商超、旅游景区、集中办公点等公共场所配置AED,为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在公共场所布设AED,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公共健康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连续四年在公共场所配置AED,从加大配置力度、完善AED管理规范、加大急救培训力度,健全了医疗急救服务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吕梁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急救保障。目前,我市公共场所AED配置总数已达190台。可以说,吕梁在推进这项民生实事过程中下足了功夫。2023年省政府民生实事AED项目共在吕梁市投放70台AED,目前已全部安装到位。

如今,在公共场合配置AED已基本实现了“入眼”,下一步则要让AED设备能够深深“入心”,不仅能够“看得到”,更重要的是“用得了”“用得好”。

现实生活中,许多意外状况常常令人猝不及防,发生灾害时,第一时间实施自救互救是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措施。从患者倒地到等待120救护车抵达前,有一个黄金救援的窗口期。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前,第一目击者尽早地实施心肺复苏、拨打120呼救、及时使用AED除颤等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何补上救护车到达前的急救空窗期?如何让更多的市民敢于出手急救?培训应急救护人员是填补急救空窗期的重要举措。

市红十字会通过在AED配置点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应急救护培训,累计培训红十字救护员达6100余人,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及AED机使用,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市民王先生表示:“吕梁市红十字会救护师为大家讲授了红十字运动知识、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AED机操作使用和气道异物梗阻,并利用人体模型就部分操作技能进行了示范,强调了在不同情况下的特殊处理流程、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让我受益匪浅。掌握急救知识不仅能提高自己的自救能力,还能更好地帮助他人。在接受专业培训后,让我在碰到急救时更有底气出手相助。”

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市红十字会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持续在公共场所投放AED,最大限度地扩大覆盖人群,保障生命健康权益。加大应急救护培训力度,打造“群众身边的红十字会”,让“救命神器”真正发挥作用,推动民生实事项目真正成为民心工程,让民生实事真正温暖民心。

只有人人都有救人能力,患者才有获救机会。随着各方力量携手努力、急救体系日臻完善,全社会的急救之网必将越织越牢,对生命安全的托举也将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