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梁瑜) 冬日时节,走进岚县大山中,只见满山遍野的沙棘树仍在旺盛地生长,红彤彤的沙棘果结在枝头随风摇曳。沙棘林里村民在忙碌地操作,或修剪苗叶,或采摘果实,一派热火朝天的画面。
“退耕还林后,俺们就在山上集中种植沙棘,不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俺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在山坡上劳作的界河口镇农民王兰珍对记者说,“冬天农闲时,俺们剪沙棘果每人每天收入300多元,一年下来,仅在造林专业合作社做工,就能多收入3万多元!”
十四五以来,岚县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形成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等一系列生态造林新模式,大力发展沙棘经济林产业,实现了增收增绿双赢,生态文明与产业文明双推进。
该县界河口镇,紧紧抓住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契机,围绕沙棘产业发展总体定位,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新建了上山道路1.7公里,景观平台2处,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沙棘全产业链发展特色基地的环境提升。栽植新优品种沙棘600亩,配套沙棘灌溉设施,建成了基地配套全面化、示范基地特色化的新型“特”“优”产业,沙棘全产业链逐步发展完善。
如今,创新发展思路,岚县沙棘林产业提出了“一三五五”的发展模式,“一”是建立一个沙棘院士专家工作站,“三”是三个沙棘采穗圃,“五”是五个育苗基地、五个万亩以上的种植基地。推进产业建设新机制,依托退耕还林政策,以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促“三变”,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实现资源激活、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荒山增绿、集体经济“破零”。按照“政府组织、科技支撑、企业经营、金融支持、村组参与、农户收益”的林业资产收益模式。以科技引导为支撑,建立岚县沙棘产业院士工作站,全程跟踪技术指导。注重优良品种引进和本地优树选育,确定优种,形成了全县完善的沙棘选育体系,为沙棘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打造沙棘产业新引擎,岚县规划发展沙棘产业50万亩,完成原有沙棘改造20万亩,新植沙棘30万亩,打造全省最大沙棘工业原料林基地。通过对初期套种仿生中药材和沙棘根、茎、叶、花、果、实6个方面综合开发,放眼世界打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