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建设美丽乡村路径的研究

——以临县城庄镇阳宇会村为例

□ 王富贵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实践表明,没有乡村的美丽建设就无法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据实地调查了解,我市农村在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人口红利、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提出一个课题,通过怎样的路径,才能更好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本文以临县城庄镇阳宇会村为例作一些探索性的研究。

一、应以县域为单元规划,以乡镇为单元推进实施

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龙头工程。阳宇会村所在的临县,全县有23个乡镇472个行政村19个社区。阳宇会村全村1949人,外流1509人,占总人口的77%。村庄正在向空心化、老人化演变。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农村的主要人口。据了解,这样的村庄在临县还比较多。改变这种状况,建设美丽乡村,这就要求对全县的村庄进行摸底分类,系统规划,综合施策,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强农村经济开发力度,精准施策,一村一策,提升农村配套设施。

以县域为单元整体规划有利布置空间、突出优势、保护文化、传承历史、布局产业、有效治理,避免同质化、低效化、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绘成全县总规“一张图”,实现科学合理高效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地形、文化、历史、产业、旅游等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划分空间,重点规划一批中心村、特色村、历史文化名村、旅游目的地村。坚持传承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因势而为,杜绝大拆大建式开发,避免千村一面。坚守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的情怀,规划山、水、田、园、林、湖、草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农村家园。因此,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突出规划龙头作用,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总规明确哪些行政村建设美丽村,建设什么样特色的美丽村。在总规框架内,以乡镇为单元,系统科学编制每个村的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做到美丽乡村建设事事有规可循、层层有人负责、规划能够依规有效落实。

二、美丽乡村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挖掘当地资源

阳宇会村耕地2866.7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35万元,产业主要有传统种植、养殖以及特色种植和劳务输出。产业依托的是耕地和剩余劳动力。利用当地资源,发展起的菇隆农牧业有限公司年出菇50万棒,产值450万元,带动100余名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人均可增收6000元。据了解,外出务工人员多在太原务工,人均年收入7万余元。根据新的产业优势,企业正在筹划拉长香菇生产上下游产业链,上马香菇深加工项目,上游生产菌棒,下游生产香菇脆等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发展重点是把当地优势资源转变为发展资本,转变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把现有产品转变为商品,有效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家庭收入。阳宇会村的实践表明,农村的资源优势比较明显,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比如有耕地、林地、建设用地、人力资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隐性资源如在外成功创业人士、民风民俗、传统文化、厚重历史等。发展农村产业,就是要把这些现成的资源挖掘出来盘活,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和使用价值。阳宇村的发展没有舍近求远,立足当地资源,有啥利用啥,一点一点干起来,由小到大,由弱渐强,形成了区域性的产业中心村。

三、成功人才返乡创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推手

阳宇会村的发展表明,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是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少小离家闯荡天下,开阔了眼界,有的在外打开了市场,把握和驾驭市场能力得到提升,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积累了雄厚的发展资金;有的还掌握了一门生产技术,是乡村难得的“头雁人才”。他们对家乡的感情从没有隔断,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报效家乡、发展家乡、回乡创业的愿望不断增强。近年来,阳宇会村成功引回在太原从事商业的2名青年返乡创业,分别牵头创办千安种养专业合作社和菇隆农牧业有限公司,成为城庄镇全国枣木香菇产业强镇的重要承载主体之一,有效解决周边300余人的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实现5000元以上。

鼓励引导成功人才返乡创业,一要以村建立人才库。对全村在外务工人才进行摸底,摸清在哪里务工、干什么工作、发展现状、特长技能等情况,建立一个人才库。二要推进乡贤工作。设立乡贤馆,选树乡贤典型,盘活乡贤能人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阳宇会村建成全县首家村史乡贤馆。每年举办迎老乡、建家乡恳谈引才招商活动,宣传政策,对接项目,推动发展。三要整合资金,建立发展基金,出台更加优惠政策,用有限的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家乡建设。

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在阳宇会村里走访,随机访谈农民,可以了解到,一些农民变成了股民,他们每月或每年都有一些经济分红。少的一月70、80元,多的一年2000、3000元不等。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企业或合作社股东、工人,既有固定的工资性收入,又有稳定的股份分红,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阳宇会村现有的5个合作社都是农民领办的,每个合作社至少吸收5名脱贫户为成员,务工人员均来自本村和周边。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从中得实惠,从内心来激发拥护支持共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充分了解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注重培育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主体。建设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微观动力。合作社被证明是最适合农业和农民特点的高级组织形式。要大力支持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房前屋后土地,发展特色经济、加工经济。

五、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乡村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阳宇会村的乡村文明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黄土文化、红色文化等方面。近年来,村里建成村史乡贤馆、革命烈士纪念园等文化载体,传习教育后人,让文化实力成为美丽乡村底色。2022年阳宇会村被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全市移风易俗现场观摩会在该村召开,复制推广经验做法。

传承村庄文化,提升乡村文明,需要科学合理保护修缮原有村庄,逐步恢复古村落的原有风貌,推动文旅协调融合发展。重构乡村社会生态和重建乡村文明,让人们留住乡愁、记住乡愁,要以传统家训和家风建设为文化内核,创新思维,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打造村庄史馆资育后人。要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非遗传承人,提升乡村的软实力。通过发掘乡村的人文、生态特色内涵,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继承传统,提升实力”。

六、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农村美则中国美。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阳宇会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20年-2022年连续被省爱委会评为“省级卫生村”。但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标准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房屋建设没有统一规划;人畜污水没有集中处理设施等。阳宇会村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要持续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这是最有价值的生态产品。要贯彻落实“千万工程”,改进和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排洪渠道,实现雨污分流,硬化小街小巷等。要建设“数字乡村”,完善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新模式,如创意农业、认养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要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现农业产供销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七、发挥好党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阳宇会村坚持党建引领,改革创新,发挥主心骨、引路人、永动力作用,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2022年村党支部被吕梁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五星级党支部”。实践表明,农村党组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始终起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基层党建是主线,美丽乡村是目标。要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集中干大事、抓实事,凝聚奋发向上的精气神。创新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日新月异的乡村发展形势做出及时、科学的判断和应对,当好领路人,打造精品美丽乡村。永葆青春活力,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要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回乡建设,为党培养人才,建强村级基层党组织,以组织振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吕梁市委政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