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莫让祝福变了味

□ 王雅妮

临近春节,压岁钱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过年给孩子多少红包,最低200元,有的甚至更多。”200元的红包看似不多,但一个200元,十个就是2000元,一定程度上会给长辈增加经济压力。

压岁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习俗,不仅是一种年味儿,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与期许。古时,人们认为恶鬼“岁”会夺走人的性命,为了驱赶恶鬼、祈求平安,便有了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岁钱的象征意义逐渐演变,压岁钱由最初的“压惊”变成了“压力”,这“水涨船高”的压岁钱让许多长辈苦不堪言,显然让这一做法背离了初衷。

年味不可变味儿,让压岁钱回归本意才是本真。例如,将压岁钱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合理发放压岁钱,从而减轻人们的经济负担。其次可以通过媒体、学校和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压岁钱本意的宣传,引导人们理解其祝福与期许的文化内涵。另外,教育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需要倡导好的家风、家教、家文化,从小教育孩子理解压岁钱的真正意义,红包的大小不是衡量亲情深浅、人际关系好坏的标准,要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压岁钱观念和理性消费观念。

年味儿不在于有没有红包往来,亲情更不在于红包厚度。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制定合理的规范和政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等多种途径的综合施策,才能让压岁钱这一传统习俗真正传递出祝福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