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春节特刊

别样年味·回家

时隔8年, 第一次回家过年!

□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子璇

春节是什么?春节是母亲站在门口盼望孩子回家团圆时的眼神,是窗花映照下一家人边吃边唠的年夜饭,是无论多遥远多麻烦都要跟亲人“在一起”……对于连续几年没能回家过年的90后女孩苏敏来说,春节不仅是家对自己的召唤,也是一种她对家的眷恋。

今年31岁的苏敏是孝义市苏家庄村人,2016年从山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她就如愿成为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一名护理人员。“春节假期,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和平常的工作日没有什么不同。自从在北京参加工作后,我基本每年春节都会留守岗位值班,好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没有和父母吃团圆饭了。”苏敏说,好在今年岗位培训结束后,自己有几天休息时间,说不定今年有时间回去看看爸妈,和他们一起过春节。

付出总会有回报。几年时间里,苏敏先后被医院评为“优秀员工”“优秀员工标兵”“解放军总医院护理标兵”“技术比武能手”……去年,经过笔试、面试层层选拔,苏敏顺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谈起自己的选择,苏敏说:“在解放军医院工作了几年,当兵就成了我的梦想,现在有幸成为一名文职人员,我感到很幸福。”去年8月,苏敏和新入职的其他文职人员一起去新疆参加新聘文职人员岗前培训。

理论学习、军事训练、讨论交流、参观见学、整理内务,每一项课程,对苏敏而言,都是全新的事物。“每次拖着沉重的双腿去跑三千米,望着无边无际的终点线,心中充满了一种绝望的感觉,偶尔看到旁边战士集训队标准的‘豆腐块’,再看一下自己的‘豆腐渣’,心里总是感觉过意不去,时间久了,不时会打起退堂鼓,但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在说,坚持下去,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几个月的训练,几个月的坚持,苏敏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培训考核,她也更深刻地了解了部队优势特色、厚重历史和使命任务,“现在我的思想感情、身份定位上感觉有了很多转变,等过年完再次回到北京,我会有更大的动力和信心继续干好我的本职工作,系好新岗位上第一粒‘扣子’。”苏敏说。

这几天,在新疆的入职训练马上就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苏敏马上就能回到孝义和父母团圆了。要知道,以往的春节临近,看着浩浩荡荡的回家大军,目睹手机上朋友们团圆的亲情画面,坚守岗位的苏敏只能把自己的思念悄悄收起来,而后打开微信轻轻对妈妈说:“妈,今年过年我又不能回家。放心,我在医院和同事们一起过年挺好的!”而今年,苏敏再也不用将这份团圆渴望藏在心里,终于能回去好好地抱抱盼望自己回家的父母,吃上一碗妈妈做的热气腾腾的手擀面。

从新疆到北京,再从北京回家,路途很遥远,但苏敏却十分兴奋:现在回家,有了多重选择。到了北京,我可以坐火车回太原,再从太原坐汽车回孝义,还可以从北京坐飞机到大武,再搭上哥哥的车从离石回到孝义。“听我哥说,最近新开通了从北京到吕梁的动车,也是很方便,我都有点迫不及待想去体验一把。”提到回家,苏敏满心期待。

这几年,随着吕梁到北京的航班、动车的开通,让像苏敏一样的这些“思乡人”的回乡路变得更短,更快。1月10日,由柳林南始发开往北京丰台的动车组列车D270次正式开行,结束了吕梁与北京之间无直达动车组的历史。“我在手机上看到,这趟列车全程只需要6小时,到时候时间合适的话,我可能就会坐这趟车回吕梁,到了站,你一定要来接我哦。”手机上,苏敏高兴地和哥哥聊着天。

“那肯定会去接你啊,爸爸妈妈早就都等着你回来过年呢!春运开始了,坐火车时一定要看好时间,别误了火车。还有路上要看好行李,一定注意安全……”手机那边,哥哥不停地嘱咐着苏敏。

回家是为了

来年干劲更足

□ 图/文 本报记者 阮兴时

有一种幸福,叫回家过年,有一条路,叫做归途。

在北京首开寸草金融街养老院工作的吕梁山护工范美平,站好护理老人的“最后一班岗”后,即将踏上回乡之路。

今年41岁的范美平是第51期吕梁山护工,2023年11月培训结业后,她就来到北京首开寸草金融街养老院,成为养老陪护员。

在成为吕梁山护工之前,范美平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从未出门工作过。多年与社会“脱节”,让范美平心中不禁有些忐忑:“我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而年轻有朝气、思想活跃、积极乐观的性格,让她很快融入吕梁山护工这个大家庭,并成长为“学生代表”,在欢送仪式上进行了发言。

“经过培训,我很快就上手了,心中的那份忐忑很快被自信替代。”专业系统的学习,让范美平远赴北京并没有很焦虑。在养老院,范美平轮班照顾年龄不同、身体状况各不相同的老人,倒水、喂饭、搀扶老人如厕、为老人按摩……一系列的工作皆可轻松应对。

“小范性格温和,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总是轻声细语的,对待我们特别有耐心,从来不嫌我们麻烦,我们还有点舍不得让她回去呢。”养老公寓里的大爷大妈们亲切地称呼范美平为“小范”,对她的诚信、勤劳、专业更是赞不绝口,每当轮到范美平值班,大家都喜欢跟她多聊会天。

“老人们对我的服务比较认可,经常让我一起与他们吃饭,带一些水果也会让我一起吃。”说到这,范美平心中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她还为记者讲述了工作中遇到的小插曲:养老公寓里有一位孤寡老人,为了排遣老人的寂寞,范美平总是在不忙的时候会多陪老人聊聊天,有一天,老人突然掏出一万块钱往她怀里塞,面对这种状况,范美平并没有将这笔钱“占为己有”,而是报告给部门主管。

“不是咱通过劳动得来的,咱不要。”说起现在的收入,范美平也很满足。一个月到手有五千块左右,多上一个夜班,多值一个中午班,还能多挣50元。”当领到第一份工资时,范美平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领到工资的那一刻我特别有成就感。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不是一个只会照顾孩子,围着锅台转的家庭妇女,而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有了可观的收入,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公婆、孩子添置他们喜欢的东西,让自己的小家庭越来越好。”

说到过年回家,范美平虽然从北京离开得晚,但早已悄悄地置办了很多“年货”。范美平逐一展示着:“大儿子已经上了大学,这个月领到工资后,我给他打了一千块钱的生活费,孩子大了,让他自己安排。二女儿今年上了初中,是寄宿制,孩子一直想要一个手机,这次回家给她一个惊喜。在养老公寓,我看大家吃乳清蛋白粉,听说是进口的,对老年人身体特别好,于是也给在岚县老家的公公婆婆各买了一桶。还给我的爸爸妈妈买了特产……”句句话语中,流露着范美平辛苦工作的满足之情,即将与家人团聚的幸福之情。

“在外面工作压力挺大,总是担心自己走得不够快、不够远,美平就是我的榜样,她总是信心百倍,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爱心付出赢得了客户和医护人员的刮目相看,吕梁山护工好样的!我们约定好了,明年还来。”一同工作的运城护工刘芮萍与范美平有一个“春天的约定”。

“养老陪护行业是一份爱心事业,也是一个朝阳产业,小范这样的护工年轻、肯干,敬业、踏实,真的表现非常好,来年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的吕梁山护工到我们公司工作。”养老院院长李梅同样赞不绝口。

“回家团圆,就是为了来年干劲更足!”范美平用自己的努力,在新的人生赛道上拼搏奋斗,实现自我超越,闯出了自己的一片蓝天。

家,幸福的港湾

□ 图/文 本报记者 王洋

“去年本想着回家过年,可雇主这边有特殊情况,去年就没有回家过年,今年初步定下腊月二十九回家,因为今年我儿子结婚了,头年要回家过年的,总不能家里连个长辈都不在吧。今年我提前定好了行程,把雇主家这边的事情也顺便安顿好了。”李利平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心酸,出来工作七年多了,每年到年底回家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会改变回家的行程。

今年50岁的李利平是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江村人,很小就失父丧母,16岁出来打工,远走他乡。结婚后,家庭困难,常年在企业打工,下过煤矿,受过伤,吃过许多苦,再加上妻子常年腰椎盘突出不能干重活,这样的苦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但他依旧充满力量,试图改变拮据的生活,一直奔波在前行的路上。

2016年,李利平得知吕梁山护工培训能够外出工作,而且学成后可以安排工作,他就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吕梁山护工。李利平是石楼县第一批走出大山的护工,也是护工当中为数不多的男护工。从护工培训到上岗工作,李利平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从一开始的每月工资3000多元涨到8000多元,最高的时候能挣到一万元。“今年在太原市人民医院的雇主给我开出了12000元一个月,给我开这么高的工资,我就要服务好人家,对得起人家出的这份工资。”随着李利平的护理技能和优质的服务不断提升以及医护人员对他专业水平的认可,再加上这么多年的口碑,让他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七年多来,李利平始终把病人和雇主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用真心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凭借自己专业的护理技能和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刚开始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多,2019年5月份回太原工作,直到2020年过年期间疫情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回去,几年了都是和家人聚少离多,每次都是视频通话简单聊一下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家里的情况,希望孩子们能够多理解我、体谅我吧!”说起今年回家过春节的计划时,李利平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赶腊月二十九左右,我这边的雇主我已经提前安排好了,到时候让我儿子开车上太原接我回家。

说起自己的儿子,李利平接话说,“去年5月份,我请了十几天假,专门回去把儿子的婚事办得妥妥的。”李利平去年不仅帮助自己的儿子办了婚礼,还给儿子买了一辆小汽车,在结婚前给儿子付了首付,买了房,就等着装修入住新房了。

“女儿嫁了、儿子结了婚,妻子的身体也慢慢好起来了,我现在是干劲十足。”七年多的时间里,让一穷二白的李利平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越过越红火。

“今年回家过完年,大年初三就可能要去太原工作了。”为啥这么着急去工作呢?李利平回答说:“雇主那边临时安顿好了几天,后续的工作还是要我亲自在才好,要不然我不放心啊!”

李利平不仅把病人照顾的无微不至,而且许多新来的老乡找他学习,他都倾囊相授,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护理技能。护工圈里都评价他是乐于助人的“好大哥”。

“记得前年,我教的一个老乡,他当时候基础弱、底子薄,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学习,现在一个月都能挣到8000多元了。”李利平回忆说。

“无论走到哪里,护理谁,我都要把点点滴滴的时间利用起来,看书,做笔记,写日记,充电学习,我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吕梁山护工,用自己专业的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去践行好‘勤劳、诚信、专业’的吕梁山护工品牌,而且还要让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一定的基础后,能开家家政服务公司,让更多吕梁山里有需要的群众们参加培训,帮助他们在外就业,挣到满意的工资,培养出更多的吕梁山护工。”李利平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