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小琴
兴县高家村是高家村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由高家村和张家焉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户籍人口1965人,常住人口236人。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现有耕地1000余亩。如今基础设施大变样,村容村貌得到巨大提升,村民幸福感相应升高。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包含了数批山西省水利厅驻村工作队的倾力帮扶及村“两委”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
保增收 探索中前进
发展是第一要务,增收是发展根本。为增加村民收入,工作队与村“两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落实有关减负惠农政策,切实做好农资补贴(种子、肥料)、耕地地力补贴、种粮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各种政策落地。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入调研找问题、谋出路,集思广益转思维、问良策,不断探索增收新渠道。
2022年,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孙强在调研中了解到,近几年酸枣价高。他马上就在心里盘算,这或许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于是他就和队员及村委一班人展开讨论,统一意见后就立即行动起来。经多方打听,探听到运城的一家苗圃公司有酸枣树苗出售,欲引进在该村荒地种植。但在进一步的推进过程中了解到,所谓的荒地实为退耕地,又因该酸枣苗为人工嫁接,不符合兴县本地只收购野生酸枣的条件,无奈作罢。之后,工作队又积极联系晋中市一家草木公司,计划引进金玉粮草,因气候和灌溉用水等因素制约,当地不宜种植金玉粮草。两次增收想法均未实现,然而通过前期宣传,意外地让村民认识到野生酸枣效益好,最高收购价为20元/斤。从而掀起了采摘野生酸枣的热情,当年全村采摘酸枣共2万余斤,按照平均收购价12元/斤计算,仅此一项全村收益就达24万元之多。
针对留守村民均年岁大出不去的现实,工作队在把握有关政策的情况下,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在上级政府支持下,该村先后争取到忻黑线公路高家村段护地林整治、高家村污水排放系统项目、新建高家村清洁厕所等项目,三个项目累计投劳56人,每人每天最低150元。
此外,工作队与村委研究决定,设置公益岗14个,解决一些困难户就业问题。几年来,工作队详细掌握各家各户生产生活动态,主动询问村民的困难并帮助解决,以此稳定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同时通过电话联系向外地务工村民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和稳岗奖,每人1100元以上。此外,为保障80岁以上老人生活,每人发放2000元。
解难题 实打实干事
水利厅党组长期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求驻村工作队每季度做专项汇报。驻村工作队频频解决村民们急需所盼的事情。
2019年,为改善村民饮水安全,驻村工作队争取到200万元投资,用以提升改造全村自来水。开凿70米深水井一口,建设蓄水池,铺设输水管道,安装智能水表,全村自来水已入户。
2022年七八月,高家村经历了两次大的降雨过程,穿越高家村上方的静兴高速路排水渠受到严重损毁。损毁的渠道位于村内花地沟,临近村舍。由于渠道落差大、地基差,修复难度极高,水利厅委派水保专家兰跃东赶赴现场亲自设计、指挥施工,工程于9月初完成建设。同期,污水排放系统、清洁厕所开始施工。由于镇、村两级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孙强和另一工作队员刘瑞鹏发挥自身优势,亲自任技术人员,配合镇、村两级加强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与施工队伍签订了质量监督书,对污水管线和污水处理场地基开挖等重要隐蔽性单元工程,进行重点监控,严把质量关。
2023年,通过积极争取,高家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总投资1400万。目前污水排放、排洪渠、路灯安装、整村道路硬化铺油等均已完成,整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同年,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投资100万对860亩水浇地的灌溉渠进行修复,满足了村民农业生产需求。
促稳定 真情暖心窝
入户走访是驻村工作队了解村民动态情况的日常工作,也是与村民增进情感交流的有效举措。从2021年新的工作队入驻以来,队员们坚持“五天四夜”工作制度,认真记录工作日志。以入户走访和政策宣传为主要抓手,聚焦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特色产业、务工就业、兜底帮扶、监测帮扶“八必访”任务,通过看村民居住条件、问近期生活、询邻里关系、帮助落实政策,扎实了解村民信息,吃透家庭情况,健全走访台账,做到户情民情了然于心,累计为村民解决30多起疑难问题。
村民白抗儿因为8年前征地问题频频上访,孙强一次次走进他家,和他拉家常、交朋友,听他诉说委屈,帮他寻找解决办法,有时还为他家打水、干农活,一点点温暖他的心,缓和他和村委的矛盾,化解他的怨气。在他的沟通下,白抗儿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并通过公益岗位安排白抗儿就业,化解了多年的上访难题。
王年平曾以卖豆腐为生,因腰椎间盘突出丧失了劳动力,唯一的儿子又在外地打工期间从高架上跌落,6根肋骨骨折,肾脏也有问题,手术后丧失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三个孙儿在上学,成为特困户。知晓这一困境后,孙强的继任者——刚刚到村三天的史明队长,第一时间联系社交筹款平台为他家申请大额公益筹款。史队长表示:“无论是什么级别,到了村里我就是老百姓。”朴实无华的话语最感人心。
“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为部队种粮,还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向雄安新区输送煤层气,老区人民一直在作贡献……”即将离开的孙强对这块土地满怀深情,直言自己做的还不够。面对自然客观条件的制约,接棒的史明平和的语气中带着坚定:“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尽心尽力,不讲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