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年味需要青春表达

□ 王雅妮

谈到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很多人发出“年味越来越淡了”的感叹。其实不然,看似变淡的年味实则是过年的方式多样化、年轻化了。

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依然不变,但年轻人重视的仪式感也解锁了不少过年新形式,有带着全家一起去旅行的,也有把家里打扮得“龙味十足”的,还有张贴各种花式春联的……“年轻人实则在玩一种很新的年味”,从点燃爆竹到全网观看线上烟花,从枕头下放压岁钱到微信群里抢红包,从走街串巷拜年到参加各类展馆线上活动……变的只是过年的具体形式,喜庆、团圆、祥和的春节内核并没有变,年味的文化传统流淌在当代青年人的血液里,并通过全新的视角和审美得以传承、发扬。

今年不同以往,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加上年轻力量的加持,古村旅游一度爆火。还有各类元宵节表演活动,大学生参与社火表演引起热烈讨论,这是传承,这也是中国的年味儿。

年味需要青春表达,传统文化需要年轻赋能。无论是充满现代感的新式年画,还是制作个性化的专属拜年表情包,抑或抢红包、集五福、AI对联等线上新年俗,年轻人把传统春节过出了“新”年味,其背后是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是年轻一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不断努力,彰显出新时代青年对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当代年轻人对春节文化的发掘,不断创新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内容、日益提升的审美等,不仅赋予了传统年味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年味在青春力量的加持下,只会越来越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