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特刊

有这样一些人

焦方阔:热心公益 奉献爱心

□ 图/文 本报记者 王涛

焦方阔是吕梁市晋龙粮油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副会长兼工会主席。焦方阔出生于沂蒙革命老区,创业于吕梁革命老区,从沂蒙赤子到吕梁娇子,焦方阔对老区有着割舍不断的深厚情怀。

从2018年加入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以来,在协会党支部的统一安排下,他团结带领志愿者以“一群人、一条心、一辈子、一件事”的奋斗目标,践行“公益献爱心、久久暖人心”的理念,先后开展公益活动605次,捐赠物资达500多万元,受助人群达5000多人,参与慰问的志愿者达3000多人次,打造了“一对一助学”“暖冬行动”“援疆援藏”公益活动三大品牌。其中他本人累计捐资捐物达60多万元。

焦方阔热心公益事业,全身心投入爱心慈善与他的成长之路密切相关。

焦方阔小时候家境困难,父母从小节衣缩食抚养他长大,并且得到了许多邻里乡亲的帮助。自己的生活好了,焦方阔就利用积蓄不断接济自己身边给了他无私帮助的父老乡亲。

如今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金龙鱼在吕梁地区的总代理,并且开了两家超市,焦方阔的收入越来越多,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穷小伙了,但是他感恩的心始终没有变,他有更大的能力、更好的条件回报社会。

2018年他主动加入吕梁市久久爱心公益协会,开启了他常态化的爱心之路。

2018年与2020年,焦方阔两次在协会“暖冬行动”中为吕梁十三县孤寡老人捐赠米面油,2021年8月份积极响应协会“十年援疆援藏计划”再次资助新疆莎车县恰尔巴格乡库特其村小学300套桌椅,之后又在“晋疆心连心”上捐赠100件毛衣和诸多体育器材并多次捐款捐物。2023年援助“一带一路”非洲国家马拉维人民币一万元。

焦方阔不仅通过协会积极捐资捐物,而且以身作则积极组织和参加各项志愿活动。在疫情期间,焦方阔和志愿者一起参加核酸检测,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在我市大力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焦方阔发动更多协会志愿者投入到创城志愿服务中,在各交通路口站岗执勤,引导行人车辆有序通行。他本人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1632小时。

公益路上,焦方阔乐在其中。

宋明纬:“国防绿”变身“志愿红”

□ 图/文 本报记者 罗丽

在离石区交通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厅里,经常会看到一位身穿红马甲的小伙子穿梭其中,服务着每位需要帮助的居民,他就是29岁的退役军人宋明纬。

“脱下军装,脱不下担当。能把每件小事都干好,就是不平凡。”每当有人问到为何要将不多的业余时间花在志愿服务上时,宋明纬总是这样话语铿锵地回答。

2015年,宋明纬从大学毕业后,怀着对军人的向往,满怀壮志的迈入军营,2023年9月退役回到家乡,已是一个有着8年军龄的共产党员。“有事需要帮忙,就找我。虽然我已退役,但我仍想为社区做一些工作出一份力,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第一次来到交通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转接党组织关系时,面对接待他的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冯瑞芳,宋明纬诚恳地说道。

自此以后,只要社区需要,宋明纬都会积极参与,无论是社区党建工作的资料整理,还是环境卫生大清整,都能看到宋明纬身穿红马甲的背影。2023年冬天,离石区迎来大范围降雪降温天气,造成路面积雪积冰,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为此,交通路社区组织开展“扫雪除冰”志愿服务活动。一声令下,宋明纬迅速响应,主动报名参加。雪路经过行人的踩踏,已经结成厚厚的一层冰,天空还飘着雪花,加大了清扫的难度。宋明纬不惧严寒,用铁锹一点一点地铲掉硬冰,毫不在意冻得通红的双手和积满雪的帽子、衣服。经过数小时的奋战,原本积雪覆盖的路面迅速被清扫出了一条通道,确保了沿路居民的日常出行安全。宋明纬说:“作为退役军人,我们就应该保持军人本色、敢于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奉献社会。”

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宋明纬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各种烦心事、各类琐碎事,有时候会觉得很累,但问题解决了得到他人的点赞,被一张张笑脸说一句感谢的话,那种自豪和快乐不受抑制地在心底涌起,仿佛把疲态一下子驱散。从保家卫国到服务居民,在部队锤炼成长的宋明纬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他褪去了稚气迷茫,眼神更加坚定,心性更加坚韧。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志愿者,宋明纬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在奉献社会中展现风采、赢得尊重、实现价值。

郭一波:我青春 我志愿

□ 图/文 本报记者 李亚芝

21年的寒假,刚考上大学的郭一波因为无聊想要打发时间找点事做,无意间参加了一次志愿者活动后,他也没想到,从最初只是好奇到现在成为一名正式的志愿者,自己投身于志愿者活动已经有三年了。

郭一波身高很高,在人群中很是显眼,如今已经大三的他,依旧带着少年的朝气,眼神中却多了一丝成熟与稳重。为了更加专业、更好地参加志愿活动,帮助更多的人,郭一波加入了吕梁市追梦爱心公益协会,这个爱心协会的主要成员大部分是返乡大学生。郭一波告诉记者:“作为协会的团支部书记,在这三年的志愿活动中,我每年都要组织返乡的大学生参加活动,统筹活动安排,就在这一次次的活动中我也成长很多,处理事情的能力更强了,同时认识了很多朋友,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每年寒暑假,郭一波就会发布“招募令”,在公众号上发布消息,鼓励吕梁市的返乡大学生可以加入到他们志愿活动中来,并且也积极地动员自己身边的同学加入到志愿活动中来。紧接着拉群,与各个方面协调,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做的事不大,但贵在坚持,贵在青春。每年暑假他们都要开展交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穿上红马甲,站在路口,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劝导行人走非机动车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等等,这一站就是一天,他们的“志愿红”也成了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在做志愿活动的过程中,最让郭一波触动的事就是未成年人的保护与陪护活动,主要是保护贫困家庭、吕梁山护工家庭已经进城务工家庭的孩子。在走访慰问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家庭困难,有的孩子身体不是很好,但是他们依旧对生活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没有因为物质的不充裕而放弃生活,看着他们脸上的笑容,郭一波说:“有句话叫渡人渡己,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让我获得了很多精神力量,让我更加想要好好生活,将爱继续传递下去。”

最开始也有人说郭一波傻,说做志愿活动什么也得不到,钱也没有,白白浪费时间,想要社会实践可以去打工。面对周围人的不理解,郭一波就笑笑,毕竟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对于郭一波来说,做志愿者没有别的想法,自己就是想做,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最重要的事。

贾峰耀:微光汇聚成暖阳

□ 图/文 本报记者 张娟娟

三月的春风吹绿了河边的树,学雷锋小贾爱心接力团犹如这春风一般,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撒遍文水县的大街小巷。

文水县孝义村68岁的党春连在家不慎摔伤,老伴搀扶未果,学雷锋小贾爱心接力团成员得知情后,放下手头事紧急赶往党春连家中,背起党春连立即送至文水县人民医院就医。挂号、拍片、联系医生、购买药品……他们忙前忙后,直到办完所有手续,最终确定党春连身体无大碍,才放下心来。

文水县马西村女孩晓南,曾在15岁时,因母亲早逝、父亲重病、妹妹幼小而准备辍学,在学雷锋小贾爱心接力团的资助下,晓南考取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读书直至本科毕业,继而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研究生。

连续9年,每到播种时节,学雷锋小贾爱心接力团都会为文水县脱贫户、困难家庭赠送种子。为农民送去希望,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进农民福祉,以点滴温情帮助农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在团长贾峰耀的带领下,这支队伍自2015年注册成立以来,始终活跃在群众身边。他们以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扬善抑恶。帮扶困难户2000余户、困难学生180余人,参与救死扶伤40起68人,参加抢险救灾35次,慰问老红军、抗战老兵58人次,为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品10000余件,在人民日报社、山西大学等多地宣传雷锋精神、胡兰精神80余次,听众达5万多人。

爱心接力团先后被授予“全国学雷锋示范基地”“新时代山西学雷锋常态化基地”“山西省爱心公益奖”“扶贫助困青年组织”等荣誉,爱心团公益脱贫事迹被文水县档案馆永久存档。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走进爱心团欣然题词:“把好事办好。”

助老助学、救灾抢险、乡村振兴……每次志愿服务的事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每一位有需要的人。

微光汇聚,终成暖阳。学雷锋小贾爱心接力团300多名志愿者,甘愿做群众身边的一滴水、一缕光、一粒粟、一颗螺丝钉,以星火汇聚微光的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与时代相结合、与行业相结合,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践行者。

冯志刚:追梦十年 爱心成习惯

□ 图/文 本报记者 梁英杰

从最初筹备成立吕梁市追梦爱心公益协会工作到当选协会副会长,冯志刚先后获得吕梁市杰出志愿者、吕梁市优秀志愿领导、山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一路走来,志愿服务一直根植于冯志刚的心里。

作为志愿者,冯志刚也是“半路出家”。2014年,冯志刚偶然一次机会接触到志愿服务后,爱心救助便“一发不可收拾”,为更方便参与协会的筹备成立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他举家从临县搬到离石定居,还带着公司同事们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协会刚成立的时候,工作比较多,我就全身心投入到协会的工作中,专职负责所有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筹备。很辛苦,但值得。” 冯志刚告诉记者,记得前几年,带三位盲人参加全国盲友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型助盲公益活动, 并全程24小时悉心照料,不仅让他们实现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心愿,还感受到了“家人”一般的温暖,直到现在去看望他们,依旧远远就能听出是我来了,也会拿出平常舍不得吃的水果塞到我手上。

“我就是觉得,这些事是随手就能干的事,是有能力就应该做的事,能够帮助到他们我心里也很满足。” 10年间,冯志刚出钱出力,至于一共捐了多少钱、出了多少力,他自己也已经说不清楚。只能在协会的记录中看到他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超1500小时,组织筹备志愿服务活动更是超过500场。

2021年,河南遭遇罕见特大暴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冯志刚立即与协会成员一起奔赴河南省新乡市救援。“当时志愿者很多,但是没人统筹组织,大家不知如何开展救援行动,我就主动承担起了这一任务,根据大家的实际情况,组织大家分工合作,确保救援工作迅速有序开展。”救援结束后,冯志刚还被河南省新乡市应急总指挥部授予了“无名英雄”、“最美志愿者”等称号。

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滋味。平时,不管是关爱弱势群体、组织筹备志愿服务活动,还是抢险救灾志愿服务活动,都能看到冯志刚活跃的身影,他感慨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已经十年了,却也告诉记者:“十年并不长,做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种习惯,我还要继续。”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他红色的身影一直都在。

穆亚宁:志愿路上绽芳华

□ 图/文 本报记者 刘丽霞

“一定要站在你所热爱的世界里闪闪发光。”这是柳林县蓝天救援队队员穆亚宁写在朋友圈里的一句话,也是这些年来她一直坚守的人生信条。穆亚宁今年29岁,别看她年龄不大,却是一名有着11年丰富志愿服务经验的老手了。

“2012年,年满18周岁的我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此后,我参加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深入乡村关怀留守儿童、服务高考学子、开展社区文明劝导……这些经历对于我来讲,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穆亚宁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2018年年初,穆亚宁加入了蓝天救援队,成为一名救援队志愿者。入队六年来,她遵循“少说多做、默默奉献、完善自我、善待他人”的队训,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各种救援活动。六年以来,她参与人员走失救援40余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10余次、防走失定位贴发放5次、队内培训50余次、五防安全课程宣讲走进校园15次、急救培训进企业等公益活动数百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必须具备专业的救援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本领。”于是,穆亚宁自加入蓝天救援队以来,一直刻苦勤奋,努力学习后台知识,工作之余还积极参加培训,自费救援,并购买专业救援装备。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她成功考取了无线电证、美国心脏协会救护员证(AHA),2019年考取了红十字会急救证、五防教育培训结业证书,2020年考取了心理急救员证,2022年考取了赛事保障安全员证等。期间,她还参与老挝水电站溃坝、台风山竹、重庆公交车坠江、沁源火灾等救援队后方平台的信息支撑。在人生最美的年华里,她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2023年7月29日,河北涿州遭遇洪涝灾情。8月1日晚9时,队里响应救援任务,她第一时间主动备勤,同其他7名队员,星夜兼程紧急赶赴涿州,于2日8时到达救援现场—刁窝镇,随后,她和队员们立即投入救援,转移数名受困群众。8月4日,洪灾形势渐趋平稳,救援出的群众基本安置完毕,穆亚宁又同其他队友在仓库装卸救灾物资,共计4车1520件,她用自己的弱小身躯承担起大大的责任,受益群众达300余人。

“持之苟有恒,久久以为功。”2013年,穆亚宁被吕梁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年度优秀志愿者”,2016年、2018年被柳林县仁爱志愿者协会评为“十佳志愿者”,2017年被共青团柳林县委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2018年被山西蓝天救援协调中心评为“年度优秀队员”,2021年被柳林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第三届“新时代最美柳林人”最美志愿者。正如她所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未来的日子,她将保持初心,继续学习,向着专业化不断努力,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