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激活“红色引擎” 赋能“基层之治”

——我市常态化推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

图为中阳县阳坡塔村村史馆内村民参观、感受峥嵘岁月。 记者 薛志雄 摄

□ 本报记者 罗丽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如何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更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市委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完善制度规范,明确重点任务,着力破解基层治理中的老大难问题,推动基层工作不断加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增效,持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幅精管善治的吕梁治理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微治理

激发社区服务“大效能”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从社区、小区到楼栋、单元,如何将党的声音一传到底、一呼百应?我市围绕区域规划布局调整和发展格局新变化,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社区党委下小区成立党支部,织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一单元党员中心户—居民”的基层组织体系,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和居民自治、物业自主、三资自管、阵地自建、民事自议、文明自创的“一引六自”小区治理模式,基层“脚手架”逐步扎稳,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全线打通。

“墙体亮化美观了、地面干净整洁了、垃圾也能及时清运,变化真的特别大!”每每环视自家居民楼所在的小院,家住孝义市绿城社区盐业小区的居民姚茂武都难掩喜悦。绿城社区盐业小区建于1999年,住户30户,多年来,由于单位的政策性退出,垃圾清运、管线维修、安全保障等物业管理服务一直处于缺失状态,居民对改善小区居住品质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同意!”“我也同意!”……时间回到2021年6月,新义街道和绿城社区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由盐业小区和市药材小区58户居民共同选举产生了物管会,姚茂武当选物管会主任,至此,失管二十多年的老旧小区终于迎来了新“管家”。

小社区里迎来新变化,得益于不断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绿城社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针对改制、破产、倒闭企事业单位建设的小区,由社区党委牵头成立小区物管会,引导居民把党员“老厂长”“老职工”选为物管会负责人,解决居民需求,让社区治理更高效,服务更有温度。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将党建引领贯穿基层民主协商和基层治理活动各环节,串珠成链、聚线成面,才能实现各主体目标同向、发力同向,持续夯实治理基础。2023年,我市将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建设作为常态化推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一项重要任务,市委书记孙大军亲自修改完善《关于规范基层网格治理的意见》,指导全市2434个村(社区)重新划分为11650个网格,有效集聚全口径治理要素和治理力量入网,确保各类事务进网。

基层治理离不开群策群力,基层党组织要善于“搭台”。我市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选聘离退休干部担任“银发网格员”,推动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创新开展各领域党组织“心心相融”党建联建,全市2062个基层党组织结成940对,开展联建活动1694次,为群众办实事1481件,为企业提供“组团式”服务295次。推进物业党建联建“六覆盖、七机制”,启用吕梁社区港、物业港等城市治理综合体,确定86个小区党支部为2023年“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通过腾、租、买、建等方式建成小区党群服务站1101个,城市治理效能得到极大释放。

“‘村改社区’后,我们基层治理的力量也增强了,能更好地服务居民了。”“村改社区”不只是简单地换个身份、挂个牌子,而是基层组织结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资源配置的全方位重构。2023年,我市把“村改社区”工作作为城市党建工作的“一号工程”,按照“先改制、后改居”原则,聚焦规范产权改制、规范撤村建居、规范居企运行,不断优化布局、优化班子、优化队伍、优化阵地、优化服务,全市13个县(市、区)城区内的325个村、社区调整优化为240个社区,减少了85个,社区全部实现“居企分离”。同时坚持“村财乡管”,提取公积金、公益金用于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社区党组织的工作重心由注重抓经济、抓发展,向抓治理、抓服务转变,充分保障了群众的民主权益和合法利益。

“经管强”衔接“清化收”

乡村振兴走出新路径

“‘清化收’工作开展以来,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一无所有到现在年收入30万元,切实解决了村集体‘没钱办事’的难题,我们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了。”文水县马西乡神堂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任文吉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2022年,我市直面村级组织“三资”管理混乱“老大难”问题,通过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全市共清理规范合同16.9万份,化解债务9.54亿元,实际入账21.27亿元、村均91.65万元;增加村集体土地经营权面积287.06万亩;收回集体经营性资产1229件(处),评估折价8.42亿元。

“清化收”工作的不断推进,对农村“三资”管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收回来的大量资源资产资金高效管理、保值增值?如何提升群众参与度和市场化处置率?如何改善产业结构单一现状?这些都成为各级党组织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我市在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专项行动的基础上,衔接开展村级集体经济“经管强”行动,将党组织主导农业生产托管作为“经管强”工作“关键一招”,通过“善经营、严管理、做大做强”,着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质,赋能乡村振兴。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开始忙着置办年货。汾阳市石庄镇张家庄村的村民胡庭智站在院门口,眺望着远处山梁上一垄一垄整齐的梯田,算起了收入账。“自家的耕地交给合作社统一管理,啥心也不用操。合作社还安排了给谷子脱粒的营生,干一天给150元,干了20多天能收入3000多元,再加上低保、打扫卫生的工资2000元,一年能收入上万元。”胡庭智心里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石庄镇地处汾阳市西南边远山区,全镇耕地2.3万亩,全部为山坡地,缺水少雨。2022年8月,石庄镇党委大力发展镇级层面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引导11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联合成立了汾阳市石庄镇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把扶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土地托管服务作为加快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曾经的撂荒山地实现了机耕、机收,种植的5000亩谷子喜获大丰收,收入达700多万元,与往年村民传统种植相比,每亩产量增收近200斤。

聚焦当前农村土地闲置、廉价使用甚至零价使用等实际情况,我市把党组织主导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动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1.0阶段迈进集体经济“经管强”2.0阶段的“关键一招”,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据统计,全市70个乡镇、361个行政村成立党组织主导下的服务主体141个,托管面积达81.8万亩,受益农户4.5万余户,这一做法成效入选农业农村部38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

为持续巩固提升“清化收”成果,深入推进“经管强”专项工作,我市坚持“先买票、后上车”和“一年一收”的原则,将每年11月确定为“清化收”合同兑现月集中收缴下一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费。各县(市、区)对照“清化收”过程中形成的“规范合同”“7表2台账”等档案资料,将已清理规范合同全部纳入“合同兑现月”工作范围,坚决防止低价、违法和不合理发包等问题的发生,进一步促进村集体“三资”保值增值。

聚集乡村人才队伍

把“事业论文”写在乡村大地上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大学生既是乡村振兴各类人才梯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全省“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坚持用干部思维、人才理念谋深做实到村工作大学生“引育管用留”各项工作,努力让2389名大学生留得下、稳得住、用得上、干得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就要强化政策激励,用好大学生人才,着力打造一支乡村振兴“主力军”和基层治理“先锋队”。我市科学制定《关于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到村(社区)工作的实施方案》,将组织链条端口前移,统筹使用乡镇事业编制招聘本科及以上学历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全覆盖。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建立“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管理库”,档案集中管理;乡镇(街道)全部成立党建办,组织委员、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分别担任主任、副主任,配备2到3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形成了市指导、县指挥、乡调度、村使用的灵活管用格局,解决到村(社区)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乡村基层成为网聚人才的“强磁场”。

“到村任职以来,我加强学习,转变身份迅速适应岗位,从刚来的懵懂无知,到现在能为村里做一些事情,我感觉很有成就感。”交口县水头镇后水头村“两委”办公室主任(报账员)李亚刚有感而发。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我市安排到村(社区)工作大学生担任村办主任和报账员等职务,实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统筹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在重要工作、重点任务、重大活动中,对到村(社区)任职大学生集中力量、统筹使用,在实战中锻炼人才队伍,在实践中发现堪当重任的“好苗子”。

按照“干什么就学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市委组织部举办专题示范培训班,坚持集中培训和日常培养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培训机制,围绕提升“办文、办事、办会”和“三资”管理能力等,运用“同步课堂”,加大案例教学力度,帮助大学生掌握履职必备的理论政策和实操技能。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安排优秀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对一”帮带培养,提升精准度。

同时,系统强化人才激励保障制度,推进116个乡镇基础设施规范提升,提前规划保障到村大学生周转房和“五小”。落实到村(社区)大学生入职1万元的工作生活补贴和研究生3年4.5万元住房补贴,按照不低于500元的标准办理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县乡依托“心灵会客厅”等常态开展谈心谈话,县(市、区)委组织部长、乡镇(街道)党委书记通过集中谈、个别谈,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政治上真关心、重培养,工作上交任务、压担子,精神上勤点赞、多认可。

持续推动精准赋权

打通基层执法“最后一公里”

有执法需求而无执法权,是以往许多乡镇和街道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以前,镇里只有属地管理权而没有行政执法权。对于很多违法行为,我们只能口头劝说。乡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开展以来,县里统筹协调乡村治理各类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向乡镇赋权赋能,梳理出了138项乡镇执法权限清单。现在有了相应的管理权限,我们开展了打击乱排乱放、畜禽粪污等专项行动,一批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都能按照执法清单开展工作,弥补了以往基层行政执法力量分散薄弱、反应时间长、监管缺位等短板。”文水县刘胡兰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员韩瑞宝说。

“你瞧现在多好,街上变得干净卫生了。”不少群众对于乡镇综合行政执法竖起了大拇指。随着当地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持续提质增效,日常管理更加精细、规范、到位,如今在文水各个乡镇的大街小巷,商铺有序经营、街道干净整洁、车辆停放规整……镇(乡)容镇(乡)貌大为改观。

推行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目的是让乡镇一级真正发挥政府的作用与效能,从而完善健全基层治理的新格局新体系。我市坚持把深化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先手棋”,为基层赋权扩能、撑腰松绑,推动基层党组织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从“行政末梢”快速向“治理枢纽”转变,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

市委把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列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14项重点工作之一,市委常委会研究出台《关于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统筹调配工作力量,逐项明确职能职责,调整完善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全面优化、全域提升基层行政执法效能,全市15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执法事项全覆盖,全面破解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一突出问题。

权力既要“接得住”,更要“管得好”。我市把建立健全制度机制作为规范乡镇(街道)综合执法的重要目标,市级层面明确了乡镇(街道)执法事项来源,梳理执法事项参考目录86项,将高频多发、基层管理迫切需要的执法事项,列为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编制的重点内容。聚焦“实用”细化制度建设标准,出台《关于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中持续深化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指引》等一揽子文件指导工作开展。通过统一执法袖标,亮明身份,开展执法;通过规范标牌标识,展现队伍形象,树立执法权威;通过落实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壮大执法队伍,基本实现“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改革初衷,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无缝衔接,基层治理能力大幅跃升。

构建常态长效机制

基层治理效能再提升

“要聚焦基础性、牵引性重点任务精准发力,围绕市委专项办确定的10项试点任务,加大探索力度,蹚出路子、打出样子,形成制度规范。”在市委召开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会上,市委书记孙大军的讲话掷地有声。

基层治理,必须始终强化党建引领,确保基层治理保持正确方向。我市坚持党建引领破解治理难题,进一步明确了抓推动抓落实的具体思路,不断校准工作方向。市委书记孙大军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专题学习,亲自修订方案、考核细则。市委针对基层治理方面的14个突出问题逐一安排整改,将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若干措施细化分解为72条,分解落实到40余个责任单位,制定了详尽的时间表、路线图,实现党建“一子落”,治理“满盘活”。市委组织部全体中层干部分7组由部领导带队,“走出去”到各县(市、区)调研,同时将服务对象300余人“请进来”召开座谈会,梳理出问题建议160余条,形成个性化反馈意见81条、督办事项76件。针对当前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和各县已有工作基础,确定10项牵引性较强的试点任务,按照“现在、立刻、马上”的要求,分别由各县领题,不等不靠、先行一步、跑步冲锋。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是一项常态化工作,我市不断总结典型经验、补齐短板弱项、固化体制机制,以力度彰显温度,以常抓抓出长效。市县两级出台《风险隐患排查及处置办法》《基层治理举报奖励办法》《乡镇(街道)干部交流轮岗办法)》《乡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借调管理办法》等长效化制度156项,编印《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系列指导手册》,进一步巩固提升基层治理实践成果。在做好城市党建工作上,市委召开城市党建重点工作推进会,市委书记孙大军亲自谋划城市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实践路径,全面部署规范开展“村改社区”、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落实城市基层党建责任等工作,大力推广小区党支部带领居民自办物业等好的做法,守正创新打造城市治理新格局。

通过各项再延伸、再深化、再落实工作举措,全市基层治理已展现出思路清、党建强、队伍硬、机制实、效果好的新态势新面貌,党建工作的重心和资源向一线下沉和集聚,新风正气和干事导向在一线树立,广大党员干部深耕基层治理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自觉。在常态化推动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路上,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正在沿着党建引领的科学路径,不断找准党建工作与群众所思所盼的共鸣点、改革创新的着力点、根本利益的结合点,致广大而尽精微,劈波斩浪驶向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