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元贞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为毛泽东主席的诗词《长征》改过一个字,被世人誉为“一字之师”。据说,毛主席为此专门给罗元贞先生写过一封致谢信。多少年来,我为主席的这种谦虚精神所感动,并十分赞赏他的这种倾听美德。
1986年4月30日,时在汾酒厂工作的我,有幸接待了一次罗元贞先生。1986年5月3日,意想不到的是德高望重的罗元贞先生,给我写来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并书赠两联。其中一联是: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更虚心。之后,我把它们请书法家写在宣纸上,装裱出来,端端庄庄地挂在办公室里,作为我学习和工作的座右铭。退休后,我又把罗先生的信及书联原迹,装在一个斗方框里,挂在我的书房,一抬头,便如同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倾听是多么美好的一种美德。在我看来,它就如同一剂良药,一束光,一条路,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具有指引和点拨的作用。那些真诚的话语,智慧的点子,善意的提醒,甚至是公正的批评,都是良知和友善的体现。我曾遇到过一位领导,清晨早饭前,只要得空,就要到市民广场或体育场转转,在那里,他主动与市民对话,倾听大家对社会发展和民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班后,他会安排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或责成相关职能部门解决。这一举动,深得市民的好评。
有人觉得,倾听就是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能,甚至认为,倾听就是接受批评、教育。这是不对的,说得难听点,是愚蠢的。从另一个方面讲,就是自己在低估自己,自己不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自己否定自己的智力。虚心倾听,一点也不会降低你的威信和尊严,一点也不低三下四。相反,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会大大地提升你的美誉度,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要善于倾听,善于用这种美德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