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仁义村:“仁义”新说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以前,孝义市仁义村谁家娶妻嫁女,孩子过个满月、百天或者老人过寿,有人过世少上了礼,或者没有按约定俗成的族规行礼,免不了让说三道四,认为这家子不地道、不仁义。如今随着全市移风易俗的推进,人们对“仁义”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说道。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汾孝地区一带各种“礼数”有点过火,大操大办现象十分严重,婚丧嫁娶找面子、讲排场,家家如此、村村效仿。有些人明明经济拮据,却死要面子、盲目攀比;有些人为收回礼金,不得不随大流,说白了都不想做那个不“仁义”的人。

再加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礼节”更失之有度,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却在不知不觉中给人披上沉重的枷锁,搞得人人不堪重负,甚至苦不堪言。

孝义市高阳镇仁义村的人就尝到过这样的“乐”和“苦”。

仁义村位于孝义市城郊,交通便利,环境整洁,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加之前些年村里经济发展迅速,群众腰包也鼓了起来,这种爱场面的做法更加盛行,认为“规格”“排场”是“身份”“家产”的象征,越大操大办越有面子,很长一段时间,繁冗不堪的各种“局”导致了做买卖的耽误了外出生意,当干部的应酬于“总管账房”。

自全市倡导移风易俗,将婚丧嫁娶改革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以来,仁义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第一个跳出来做这个“不仁义”的人。村“两委”将移风易俗事项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重点对办事待客范围、就餐桌数、饭菜烟酒标准等方面进行限制,为当事人减轻压力。同时,通过发放明白纸、广播及公开栏宣扬等形式,倡树文明新风,让群众丧事不操劳、少花钱,喜事形式新、有意义,形成了“红白喜事、勤俭节省”新风气。

把相关制度白纸黑字写在了《村规民约》,而且细化了相关规定,规定谁家办宴席,由村红白理事会主持举办,每桌不超过500元,结婚随礼不超过200元,家家都按一个标准办。仁义村村“两委”这一“不仁义”的做法,起初让村民们人人抱怨,“以前行出去了的礼金这下子收不回来了”“不都是礼尚往来的事情吗,一下子管住了,这礼从何而来?”

然而这一“抱怨”随着村民地慢慢适应和理解也在开始慢慢消散,人们更多的是支持和点赞这一“不仁义”的做法。“村里有位老人去世,家人不摆盘子、不动酒,一碗面,丧事简办。村民李永富为儿子举办婚礼,也是简单操办,不雇响器乐队,就简单一顿饭,给村民带了个好头。”仁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付建文说,现在酒席减少了,村民的负担也减轻了,更多的钱可以用来日常生活,日子比以前轻松多了。

“以前村民家里有考学的、生小孩的、过生日的或者是老人去世的,都要摆很多桌酒席,铺张浪费现象很严重。更有些人明明没有能力,为了面子也盲目攀比,给自己家庭和亲友造成了沉重的负担。”60多岁的村民李大爷说,这些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村里管得好。现在村里的风气渐渐好起来了。

现在,在仁义村新建的健身广场上,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乒乓球、羽毛球场整洁宽敞。到了晚上,村里的人们都不再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打牌了,而是吃完饭到广场跳广场舞、唱歌、健身。

仁义村是真“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