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这么小小一幅作品,剪了好几个小时,越是小的作品难度越大。”记者见到今年56岁的付欢清时,她面色红润,齐脖子小卷发,中等身材,说话语速有点快,让人印象深刻。只见她正在全神贯注地剪裁,一旁的小学徒也跟着她的动作剪纸,手腕翻转、剪刀飞舞之间,一幅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就展现在眼前。
一张纸一把剪刀,表达着中阳剪纸这民间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作为新生代的中阳剪纸传承人,付欢清凭借对剪纸的一腔热爱与执着,从一个爱好剪纸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
付欢清回忆,在她很小的时候,每当遇到阴雨天,母亲总是会剪上一幅剪纸画挂在院子里祈求,这幅剪纸的形象让她记忆犹新。“一个人脚踩木梯,双手拿着笤帚向天上挥舞。”付欢清说,这幅作品的名字叫《扫天》,寓意着扫除阴霾,也包含着母亲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这也成为付欢清对剪纸最初的记忆,也成了她后来创作的源泉。她说,“中阳剪纸的独特之处就是用老百姓的语言表达着普通老百姓最真挚的情感。”
从2007年参加中阳县文化馆剪纸培训班开始,付欢清就没有放下过手中的剪刀,她拜师当地的剪纸艺人崔春梅,又在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进修并于2015年结业。近年来她参加过多次国家级展览及大赛,荣获了不少奖项,她总是自嘲,每一次获奖都是对她这个农家妇女的肯定。
2014年她又以自己母亲的形象创作了《记忆中的母亲》作品,在2015年“中国梦·民族情·欢乐中国年”艺术大展《晋之梦》山西民间剪纸精品展中,获得“山花杯”山西剪纸精品奖银奖。之后她创作的许多作品均有不俗表现,比如剪纸作品《为灾区重建家园》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作品《妈祖》入选在台北举办的吕梁中阳民俗剪纸艺术大赛展。2021年,她被特聘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剪纸创研员,2023年被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评为“非遗民间剪纸保护与传承先进个人奖”。同年她也获得了“吕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梁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及“吕梁技术状元”称号。
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剪纸亦如人生,在付欢清的认知里,剪纸成就了她的人生。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付欢清还经常走进社区、学校、博物馆,传授剪纸技艺,让更多年轻人领悟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