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节,关于“理性追思、文明祭扫”的话题再次引起关注。这些年,不文明祭扫确实存在,而且在一段时期、一些地方这一现象还比较严重。想让清明更“清明”,除了需要必要的倡导引导,还需要开展一些有特色、有意义的祭扫活动,真正探寻清明节追思、祭扫的文化内涵。
孝义市有关部门在清明节期间精心设计推出殡葬祭祀心意文化印章,免费为进陵园的市民提供一枚具有中华传统品格的“传心印”,把这一“传心印”印在寄思卡上,并写下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离石区莲花池街道昌茂社区开展“时空信箱话哀思,面燕迎春话憧憬”清明寄思活动,居民们纷纷写下对已故亲友的思念,投递到“时空信箱”中,表达怀念和哀思,引导居民转变烧纸祭祀等传统观念。
这样的措施很有新意也得到了群众的赞许和认可,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效仿的做法。
文明祭扫,需要从思想上破旧立新。我们可以看到,一直以来各部门、各单位在不遗余力地倡导文明祭祀、引导移风易俗,想引导群众从根本上认识传统祭祀带来的一些潜在风险,比如说森林火灾和一些低俗的封建思想。但如何将移风易俗转化为思想自觉与行为自觉,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实现文明管理与现实情况的相互考量,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既要积极开发推广网络祭祀、预约祭扫、委托祭扫等在线服务项目,又要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便民服务,提倡鼓励文明祭祀的同时还需满足了群众的正当祭扫需求,更加利于社会和谐和推动文明进步。
总而言之,需要有关部门和单位用心想用心做,把方法和点子出在群众心上,做在群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