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为什么非得留痕?

——也谈手工类家庭作业①

□ 冯海砚

家庭作业,顾名思义为学生课堂外完成的作业,也可以理解为放学或者放假回家老师或者学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这类作业多以手工和动手实践为主,也就是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双减”之后,类似手抄报、假期主题作业,以及学校自主开展的项目化学习等家庭作业开始增多。

这类作业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像科任教师每天布置的家庭作业一样,科任教师会在第二天收集作业进行评分或者点评。大多数是需要家长配合孩子进行“留痕”,也就是把孩子动手过程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采集后发给教师或者学校。有些学校还要求把学生的动手实践环节和过程进行图文并茂的描述,最后打印交回学校。

“留痕”本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机制,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过程导向”。“留痕”可以有效对孩子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的失范、失时行为进行监督,既便于总结学习经验也便于发现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留痕”走了过场,久而久之,一些家长也只是为了“留痕”而“留痕”,总是抱着为了完成作业而指导监督孩子做好这项家庭作业,也就使得这一作业本身的教育意义不再具体、不再深刻。

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不应满足于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应始终以结果为导向,立足于教学育人根本目的,少要求一点记录、填表等笔头任务,多加大一点实质性的实践作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真正研究教育工作,推进教育实效,让更多的“留痕”有意义、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