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果树病害的类型、发病规律、诊断技术及流行因素

(2)侵入期 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称侵入期。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可从果树的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蜜腺等)及伤口(如虫伤、机械伤、裂伤等)侵入,也可直接穿过果实表皮的角质层侵入。各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侵入途径。真菌可从自然孔、伤口及直接侵入,但从伤口侵入的一般寄生性比较弱。病毒只能从微细的伤口侵入,细菌可从伤口、自然孔侵入。

(3)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表现症状称为潜育期。果树病害潜育期的长短决定于病原菌的特性,寄主植物种类以及环境条件等,不同病害在不同环境下潜育期不同。其中温度最为重要,有的病害在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潜育期很长,待条件合适时才发病。

(4)发病期 果树病害经潜育期后就开始出现症状,从表现症状到病害进一步发展称为发病期。如环境条件适宜病害就会迅速流行,反之则会延缓或停止扩展蔓延。

2. 病害的侵染循环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其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越冬和越夏是指病原物以潜育或休眠方式躲避寒冷冬季和炎热夏季的一种方式。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与寄主生长季节有密切关系,如果这一时期在冬季,就叫越冬。如果在夏季,称为越夏。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场所,一般就是下一个生长季节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及时消灭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对减轻下一季节病害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例如:果园在冬季及时刮树皮,清除枯枝、落叶,摘僵果,并集中深埋或烧毁等措施,都是消灭越冬菌源。果树上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场所主要是:土壤、病株和病残体(叶、枝、果实)等。有的病毒可在昆虫体内越冬,还可在体内繁殖。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经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果树生长期间,第一次侵染树体的称为初次侵染。初次侵染后在病株上进行繁殖,产生病菌的繁殖器官如菌丝体及各种孢子,又传播到健株上为害,如此反复进行,称为再次侵染。有的病菌只有初次侵染,没有再次侵染,一个生长季节只发生1 次,如苹果锈病。但大多数病害既有初次侵染,又可进行再次侵染。再次侵染次数多少,决定于果树生长期的长短和环境条件,如果环境条件适宜,则潜育期短,再次侵染次数多,如苹果斑点落叶病等都是侵染次数比较多的病害。

3.病害的传播途径

植物病原物的传播主要靠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两种方式。

(1)自然传播

①气流(风力)传播 真菌病害的孢子小,且数量多,成熟后易散落,可随风作近距离或远距离传播。传播距离与风力强弱有关,风速大和孢子生命力强的可作远距离传播。病原细菌和病毒不能直接随风传播,但细菌的“菌浓”和病残体可随风传播,传播病毒的昆虫如蚜虫、叶蝉等亦可随气流作远距离传播。

②雨水传播 果树上的病原物可随雨水作近距离传播,细菌病害的“菌浓”以及真菌含有胶质物的子实体(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需经雨水溶解后才能散出进行传播,存在土壤中的病原物也可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③生物介体传播 昆虫、螨类和某些线虫是传播果树病毒的主要生物介体,其中又以昆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等)传播病毒最为普遍。同时昆虫还能传播细菌和某些真菌,但一般昆虫对真菌的传播作用不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