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新观察

张家塔村的轮回

□ 本报记者 冯海砚

桃花红了,杏花白了。

就像季节的轮回一样,张家塔村的春天就这样悄然而至。

从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到中国传统村落;从山西省首批1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到省级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从吕梁市乡村旅游示范村到位列市委今年提出的20件大事要事重点工作。姿态与上一次春天别无二致,依然镶嵌在黄土高坡,古色古味的民居仍旧俯枕着满个山梁。

改变了的是神情,张家塔村不再沉寂!

(一)

去过张家塔村,为它的低调豪横而震撼。

就这样一个活脱脱的古村落一头扎进了方山县西山腹地的腕带状山壑里,恰遇命运安排,选择与临县车赶乡杜家沟村做了紧邻,又硬生生地和方山县城扯开20公里的距离。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愿意驱车几十公里来这里走上一圈。行走在七拐八绕、或上或下的陡峭村路,层层叠叠的民居在眼前由近及远,漫入心际。站在村对山的瞭望台,整个村子尽收眼底。想去真正感受变了的张家塔村和原汁原味的民居,每条石板路的脉络和游走在古村内的客人早已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只是匆匆一瞥,只是瞬间感受,旅游者走马观花的肤浅。

(二)

张家塔村上一次的春天已经过去三百多年的时间。不得不从一个叫赵山的人讲起。

赵山本是张家塔村赵姓族人的第十代祖宗,赵姓先祖赵文利原籍陕西,元末年间因避战乱迁徙到临县赵家塔村。到了赵山这一辈,已经是顺治年间,当时人口增长较快,生存空间狭小,赵山带着家眷迁移到一个叫郝家墕的村寨。

再后来,赵家人又是怎么从郝家墕村到了张家塔村,或者为什么要迁移到张家塔村,就连一代又一代的赵姓后人也没能研究明白,研究通透。因为位于张家塔村的赵氏祠堂内没能找到更加详细的记载,有的只是口口相传的说道和一些碑文的简单介绍。但是二三百年下来,有些说法就连赵姓后人也想重新考量它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通性。

村里人也在众说纷纭。

有人说,赵山做过风水先生,发现张家塔村身居群山之腹,坐北朝南、山环水绕,契合五运六气、相生相克的地理布局,是块风水宝地,便举家迁往张家塔村。

今年57岁的赵建国是赵山的第十三代子孙,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揣摩和分析。因为在他看来,风水先生这样的营生有点不正派,自己的祖上历代励精图治、勤俭持家,怎么可能是风水先生?

那个年代的赵家确实家资丰盈,积谷蓄银。而且出了很多文化人才和官员。光绪壬寅年参加科举的赵炜,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名医赵芬桂,医术高明,药到病除,医德医风誉满乡里,患者有求必应;教育家赵增禄,从教30年,学生个个大有成就;拔贡弃官的赵炳授封陕西榆林副职,因不满清政府腐败,对满族的歧视,弃官回家务农。

这一点赵建国深信不疑。这样的说辞最起码碑文上有过记载。更为重要的是,这些都是赵姓后人能够拿得出手,可以用来引以为傲的资本。

二三百年前的辉煌无疑是赵姓家族发展史上的“春天”,这个春天持续时间比较长,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姓家族的辉煌才戛然而止。大多数赵姓人重新回归土地,操起锄头撅把,做起了农民。

赵建国种了大半辈子地,到现在还是农民。两个女儿已经出嫁,过着普通人家的日子。儿子还没有成家,在大城市打工,不怎么愿意回村里。

二三百年下来,张家塔村到底是谁的村子,张家塔村的春天谁还会留恋?

对于赵姓后人来说,不再是去追求老祖宗留下来的民居,也不再谈及一代又一代赵姓族人津津乐道的古甬道。他们的情结,他们的依恋,是那些行走在沟壑之间每一代赵姓族人的命运。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呐喊,他们的枯涩,是他们在旧社会、战争时期、困难年代、整体脱贫摆脱无奈之后的自得其乐!

(三)

自得其乐?让赵建国最惬意的始终是这个叫张家塔的村子。

从梁顶六院到条壕里五院,再到圪垛上两院;从祠堂庙宇到排水管道和地下甬道,再到四大城堡;从一个小小的门闩到一室三厅的土窖,再到一块门额和屏风,都是赵建国向外来人炫耀祖上、推介张家塔村的筹码。

已是晌午,赵建国全然忘记了饭点。在梁顶六院的一处院子里,下土窖、钻甬道,甚至把一个一二百年前修建的鸡窝能讲出花来。赵建国的表哥就住在这处院子上房的正中间房内,看到赵建国来了,忙上前招呼进家吃饭。赵建国下意识地摆了摆手。

表哥知道,赵建国此时的兴致全在讲解上,哪还顾得上吃饭。

道光年间,张家塔村已然建成了一座城堡。村边的四周都是高墙,将全村围起来,并修建了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四道城门全部依山势筑墙合围,每座城门都有两层建筑,下有门洞,上有城楼,楼上修有火炕,住有专人把守,备有防御外侵的兵器和滚石,北门内筑有城墙,四大城门关闭,外来者便无法进村。

不等赵建国过多的讲解,人们已经看懂了赵家上一次的春天:要不是家境丰厚,赵姓家族也不会把自己装裹得这么严实。

四道城门中保留最完整的还数南城门,大门和门洞基本还是原样原貌,只是周边有修修补补痕迹。城门就建在村子的半山腰上,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被吊了起来的样子。西门和北门还多多少少有些残垣,但是需要赵建国去描述一番,要不然你不会看出来它就是二三百年前的城门。东门是彻底没了,没留下半点影子。

在张家塔,类似传统城堡式四合院民居共有36院,层楼叠院、随形生变、造型别致,类型非常丰富,结构十分严谨。最令人称奇的是所有院落甬道相通,家家寨墙高筑,且每处四合院的窑洞台阶,院内马棚、柴房、石磨等的布局都成对称图形,屋上楼阁美观大方。其地下甬道(地道)几乎贯通了每一院,即全村院院相通,不出大门就能走遍全村各院。

村子建在陡坡上,墙高院深,固若金汤,却还要向地下寻找空间,几条甬道连通36个院子。

而每到一处,赵建国非得邀请人们去钻一钻地下甬道,走一走每处院子的每道门。而且他亲自带路,该低头该弯腰侧身的时候,他都第一时间提醒。

青砖房舍,栉比鳞次,一宅一院,错落有致;

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工艺精湛,浑然天成。

跟着赵建国的步子把大半个村子走了一遍,突然内心生疑:这究竟是一个古村,还是一个意境?

真正懂得张家塔村的人不一定是张家塔人。一些人注定已经无法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情感与这里割裂开来。哪怕他是那么地渴望而热情地走出这里,回归本该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活。

(四)

王军峰算得上是其中的一位。

谷雨已过,张家塔村清晨的上空依旧充斥着凉意。六点多的样子,王军峰没来得及抹一把脸就赶到位于游客接待中心背后的工地上查看工程进展情况。不成想一大早,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哪有功夫督促施工进度。

这块场地,王军峰计划修建游乐园和农耕体验园,而且想赶在今年暑假期间上马投用。王军峰的最初设想是让现代娱乐设施和张家塔村传统文化古村景区从物理视觉上分割开来,不相互影响,没有制约,但互相呼应。

王军峰不想让现代化的一些元素无意间去破坏张家塔的“本真”,但是不上马一些点缀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开支怎么补空。

王军峰是方山县峪口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站站长,也是张家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张家塔村的“亲外甥”。2019年被下派张家塔村任职以来,王军峰一门心思用在张家塔村的发展上,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来自己对村里还比较熟悉,有着割舍不下的亲情,二来组织信任,不做点事情也说不过去。

游客中心主体建筑和停车场改建工程全部完工,五大院落修缮、停车场坡体整理改造、婚俗馆、精品酒店、研学基地、演艺中心等等项目接近尾声,投入运营后,可带动张家塔村文旅产业的整体发展和村民的增收致富。

一代一代的赵姓家族不能从土地上直接获取什么产物,但是他们把励精图治、耕读传家的厚重创业史烙在了各个时期的古色古韵的民居中,又依附这些民居述说演绎民族发展,民众困苦,他们的生命内容成了整个山坳的文化概括,他们自然地融进了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信仰中。

王军峰更珍惜这份文化情感。

同样珍惜这份感情的还有两个戴着眼镜的80后小伙。个子稍微高点,微胖的叫张健,是方山县史志办副主任,四十出头的样子;瘦小的叫牛文伟,看上去文绉绉,还不到四十岁,是方山县大武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地下甬道旁的工地上两个年轻小伙主动搬砖送料,农家乐场地整修他们亲自勘察现场,自来水管道疏通的地沟里他们忙上忙下,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还得彻夜伏案准备材料。

满打满算才三四年时间,这些人就被张家塔村的好多事情缠上了。

缠上了,他们反倒不愿意离开。来张家塔村前,每日穿行在水泥丛林之中,匆匆地打量一下怪异的广告牌与五颜六色的男男女女们,内心有些许浮躁,入驻张家塔村后,他们寻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一种可以摆脱过往游离的生存方式和环境。

在吕梁市委确定的20件大事要事中,张家塔村是要建成的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王军峰说一定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紧盯每一个项目,一项接着一项干。

这样看来,纠缠他们的不是张家塔村。而是他们想要看到张家塔村春天的真正到来。

(五)

想要看到张家塔村春天回归的人还有蒲苇。

蒲苇算是个懂轮回宿命的人,他认准了张家塔的发展前景。在他看来,文化的东西最有味道,也最有生命力。

在张家塔村,有一处院子打造得格外精致,这就是由蒲苇的山西蒲谷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量身定制的“香蒲小筑”,小院离张家塔村西门不远,古朴的建筑,精巧的装修风格,推门是群山起伏,开窗可见田园沟壑。

暮色降临,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香蒲小筑”院落可观漫天星斗,亦可邀约亲友与挂在枣树枝头的月亮谈心,还可坐下来品茗,在一杯茶中见天地万物、访古问今。不觉夜色深沉,寂静的窗外,听得一泓湫水哗啦流淌,此时,一间间雅致的民居,会让你彻底放下白日一身的疲惫,甜美入梦……

雕花窗棂—石碾—石刻小物件,每一个图案的精心雕琢,既保留了那个时代文化与艺术的结晶,又是匠人手艺精湛的体现,亦有独特的文化创意元素,使得整个民宿成为一个诗意般休憩驿站。

“香蒲小筑”无形中为张家塔村增添了几分雅致。最重要的让张家塔村的春天更加逼真。

蒲苇的打算是依托张家塔村古村落建设,打响叫响黄土高原北方民居品牌,以“民宿+”的模式把张家塔这张名片推广到全国,甚至更远的地方,让更多年轻人来张家塔村,感受黄土高原文化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古村落内涵。

如果说蒲苇真得懂轮回宿命,那么张家塔村村民杜保明和妻子薛小梅就是能看懂轮回的人。你看,他们的特色小吃摊上,硬是把张家塔村人的家常便饭端上了游客的餐桌。

(六)

张家塔村错过几次春天。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或者更久,张家塔村原本属于临县车赶乡,后来划归方山县韩家山公社。再后来,在一次比较大的撤乡并镇改革中,有了张家塔乡的建制。

有了乡镇建制,发展步子应该迈得更快一点,春季的轮回也不必等那么久远,但是张家塔村没有抓住机遇。用赵建国的话说,张家塔乡只是用了“张家塔”三个字而已,徒有虚名,因为乡政府的驻地还在当时的韩家山公社,压根没有迁址张家塔村。

2019年,方山县实现整县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命运的根本改变源自有一群人带领他们站起来,而且真正关心他们的日落起居。张家塔村命运的轮回再一次到来。

2021年,方山县提出建设宜居、宜游、宜养、宜业的“四宜”绿色发展新思路,开发保护张家塔村民居也被提上日程。

4月23日,《山西省2024年乡村旅游“六提六创”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张家塔村上榜“宣传提格、品牌创造”名单。

(七)

春暖花开会有时。

那一刻,重新站在张家塔村对山的瞭望台,总会有人把这里的轮回讲给下一次轮回,或许又会等百年,或者用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也或者更久,是期盼,还是沉默不语。

那时,张家塔村人更应该挺直身躯,伫立山巅,放声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