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探索廉政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方山纪委监委、宣传部赴于成龙出仕地广西罗城考察报告

□ 闫卫星

2024年3月12日至3月16日,方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辛建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薛利民,方山县检察院检察长史永明带领纪委、宣传、文旅局、于成龙文化园、于成龙文化研究会等有关方面的共14名同志组成调研考察组,深入于成龙出仕地广西河池市罗城县进行了为期3天的集中考察。所到之处,考察组被罗城县“热气腾腾谋发展,理念创新大联动”的发展深深触动,更为罗城县“随处都有、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的于成龙文化与社会各项事业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所鼓舞,“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罗城县依托于成龙文化资源和建县40周年的机遇,正在实施建设中华廉园和廉政教育学院等重大项目,为方山县考察组的同志上了生动的“现场观摩教育课”,特别是罗城县“集中力量办大事 用于成龙文化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让考察组的同志在思想深处受到了震动。3天中,考察组先后到仫佬族博物馆、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中华廉政文化园、廉政学院、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天河镇上朝村、仫佬族剪纸技艺展示传习馆、四把镇棉花村、罗城老娘菜食品有限公司、天龙泉酒业、河池港工业园区、小长安镇民族村中草药产业基地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相互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当地廉政文化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情况。

一、广西罗城县致力于于成龙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经验做法

罗城县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河池市东部,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水资源。近年来,罗城县以“立足唯一”和“突出第一”为发展思路,致力于于成龙廉政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罗城县目前有三座大型于成龙雕像,分别位于罗城公园、成龙湖公园和于成龙展馆,以此纪念于成龙的重要历史时期。

罗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通过顶层设计,依托于成龙文化元素,实施了多个重大项目,包括于成龙廉政文化博物馆、成龙湖景区、于成龙古道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廉政教育学院)、于成龙影视城和仫佬古城等。其中,中华廉政文化园、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廉政教育学院)和仫佬古城项目已纳入河池市级层面统筹推进。

于成龙廉政文化展示馆是广西首批“廉政教育基地”之一,该县纪委监委聚焦“清廉罗城”建设,挖掘于成龙廉政文化历史资源,推动廉政文化融入清廉罗城建设。通过提升改造展示馆、古道,打造廉政文化园、廉政教育学院、研学体验基地、主题街区,开展课题研究、研讨论坛,编写拍摄作品集等,推进廉政文化、红色文化、仫佬文化融合发展。同时,推出“廉行罗城”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等开展“重走于公道”活动,讲好于成龙廉政故事。

罗城县还拍摄了多部专题片,创作舞台剧、仫佬剧等,积极传播于成龙廉政文化,让群众在接受文艺魅力的同时接受清廉文化的熏陶。清廉建设融入罗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具体包括讲好一个“廉”故事,传承于公勤廉为民精神;打造一个“名”基地,树立清廉罗城特色品牌;建强一支“硬”队伍,树立党员干部清廉形象;健全一批“严”制度,筑牢廉洁自律思想防线。

此外,罗城县还兼容并蓄,激发廉洁文化的时代活力,把廉洁文化建设同广西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地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把于成龙家训学习纳入清廉家庭建设中,强化廉洁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一系列关于廉洁文化的学术论坛,打造罗城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

二、考察收获

罗城县仫佬族自治县依托其独特的仫佬族文化和生态优势,围绕“千年仫佬、三尖罗城”主题,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品牌价值,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努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双向发力,打出旅游开发建设的“组合拳”。建成融河高速公路(罗城段)等多条高等级旅游公路,连接县城与乡村,串联4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区。完善了旅游厕所、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使旅游功能更加完备,环境更具吸引力。成功打造了国家级地质公园、4A级旅游景区和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提升了“千年仫佬、三尖罗城”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深挖民族文化“新内涵”,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旅游创新性发展。挖掘整理仫佬族古歌、舞草龙、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开展表演宣传,深受游客欢迎。挖掘于成龙廉政文化资源,打造廉政文化新地标。成功举办仫佬族文化旅游节,推广仫佬剧,保护修复古村落、名人故居,融入仫佬族文化元素,打造中国仫佬族文化名城。

三是坚定不移走“产业强县”路线,发展全域旅游,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依托产业发展,打造山泉水、酒业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农业,探索“个性定制+参与体验+文化旅游”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产业振兴示范区。

四是提升文旅发展“硬实力”,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调整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旅游与城乡发展、产业聚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的规划体系。推进罗城公园、成龙湖公园提升工程,仫佬族文旅小镇等十大文旅项目,构建喀斯特山水和生态康养旅游格局,打造仫佬文化旅游名城。

五是成立“三尖”文化研究会,财政预算专门经费,推动文化研究,让文化赋能地方发展。提升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打造清廉建设样板。挖掘于成龙廉政文化历史资源,实施提升改造项目,打造廉政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建设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六是构建灵活高效体制机制,注重集中力量办大事,运用产投机制,建设廉政学院,与高层研究机构合作,激发文化园活力和影响力。

三、启示与借鉴

本次考察,不仅深化了对于成龙廉政文化的理解,拓展了廉政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加强了两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为方山县挖掘廉政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启示一:“转”是根本,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方山县应深入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地方文化和历史资源,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此作为发展新引擎,推动经济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功能。借鉴罗城县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经验,方山县可以探索将本地特色观光产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同时保护和修复文化遗产,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深度和吸引力。通过推进重点文旅项目,方山县可以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学习罗城县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启示二:“通”是关键,把握好未来交通条件变化带来的机遇,就能掌握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方山县应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先导,改善和升级公路、铁路、飞机场等,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通。提升规划水平对接太原、吕梁,真正成为省城与吕梁的后花园。依托改善的交通条件,开发和推广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带动服务业。利用交通优势,促进本地特色产业与外部市场联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深化教育合作,与外部教育机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启示三:“联”是趋势,智者当借力前行,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合作,共谋发展。要主动与周边地区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以实现互利共赢。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建立联盟,方山县可以促进产业链的互补和延伸,增强产业竞争力。利用方山县独特的于成龙廉政文化、北武当道教文化资源,与旅游、教育、媒体等行业建立联系,通过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方山文化的影响力。与北京理工大学等在方山帮扶的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力量,提升本地教育和科研水平。与邻近的碛口等旅游热点地区联合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在政策制定上加强与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

启示四:“特”是优势,通过做足资源要素禀赋方面的文章,积极锻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深入挖掘和利用本地独有的于成龙文化和历史遗产,激活于成龙廉政文化园和故居的活力,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和投资。充分利用方山县北武当山、张家塔民居、梅洞沟等自然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依托方山县的土豆、红芸豆等农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方山县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绿色食品等产业的发展优势,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项目,如文旅教育、畜牧产业教育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培养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人才。

启示五:“创”是动力,体制机制创新更具根本性、长远性。方山县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建立灵活高效的工作机制,如项目负责制、绩效考核制等,激发干部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新型的合作模式,如公私合作(PPP)、产业联盟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项目和产业发展。发展适合地方特色的金融服务,如小额信贷、农业保险等,支持文旅产业和小微企业及农业发展。

总的来说,方山县应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把握交通条件改善的机遇,广泛开展合作,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创新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文化特色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农业特色化、生态优势转化、教育特色化、产业特色化、政策特色化、品牌特色化、服务特色化和合作特色化等多方面的措施,积极锻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方山县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