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我与《巨流河》

□ 交城县纪委监委 李娟娟

《巨流河》是齐邦媛在她81岁时所写的回忆录也可以说是自传,内容讲述了她一生的故事,包括她的家庭、事业和爱情。齐邦媛是辽宁铁岭人,生于1924年,在上个月28号刚刚与世长辞。1947年在极偶然的机会下,齐先生到台湾助教,此后开始了她六十多年的定居生活。

读《巨流河》,你可以把它当历史读,当散文读,当小说读,带有血肉和呼吸的描写,能直通中国人的心灵,足见作者文学底蕴的深厚和文学情怀的深刻。

从郭松龄革新到美蒋发动全面内战……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再现了滚滚历史洪流对个体生命的冲击和重塑,无论场景还是背景,都彰显着哀而不伤的底色。

“我在2001年前曾回过大陆四次。此后没有再去,因已无家可回。”简单数语之下,掩盖了多少思乡之情,答案不言而喻。

至爱精诚的圣洁爱情,也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里我先分享一个情节:1943年4月的一天,我们正沉浸在毕业、联考的日子里。一个初中女孩跑来找我,说有人在操场等我。我出去,看到他由默林走过来,穿着一件很大的军雨衣。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说,“邦媛,你怎么一年就长这么大,这么好看了呢。”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赞美我,那种心情是忘不了的。我走向他,走了一半,骤雨落下,他拉着我跑到门口范孙楼下,把我拢进他的大雨衣里,撑着我靠近他的胸膛。隔着军装我听见他心跳如鼓声。只有片刻,他松手叫我快回宿舍,说:“我必须走了。”雨中,我看到他跑步到了门口,上了车。疾驰而去。

我们再一起看一段张大飞在殉国前写给齐邦媛哥哥齐振一的一封信,这里我节选了一部分:你收到此信时。我已经死了……也请你原谅我对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我请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后,把邦媛这些年写的信妥当地寄回给她。请你们原谅我用这种方式使她悲伤。从军以来我始终保持身心洁净……请你委婉劝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这种交织着家国情怀的文字,种种不舍与依恋,种种温柔与决绝,每每读到,总令人感叹。

张大飞和齐邦媛,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容轻易归类,因为那是一种至诚的信托,最洁净的情感。曾经,有导演找到齐邦媛,想要拍摄她年少的这段爱情,被她婉拒。只因为“不愿看到他短促的一生成为一部热闹的电影。”

什么是好的文学,我以为,好的文学作品不能指导我们的生活,但是却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或者可以让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反观自己的生活从而更好的生活。因为生活的困境需要寻求灵魂的出口,当灵魂有了依托,俗世的生活才有精神的维度,从而才能心平气静的体悟到生活的快乐。我想《巨流河》具备这样的力量。

有人说,齐邦媛是台湾乡愁文学最后的守夜人。感谢她在历史的洪流里得以幸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见证和记录这一切并温情着我们这一代人。向那段岁月里奋斗过的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