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海砚
戏曲文化传承难,难在喜欢戏曲、喜欢听戏曲的人少了,更难在愿意看戏、愿意学戏的人少了。
“五一”假期,一学校在家门口的景区组织了一场脸谱绘画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在游玩中能够认识戏曲,对戏曲激发兴趣,喜欢上戏曲、爱上戏曲,从而传承戏曲文化。但是在绘画过程中,大部分孩子们硬是把一张张脸谱画成了“奥特曼”该有的色彩和样子。
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孩子们尽管是对着脸谱的样本进行绘画,怎么就能画出奥特曼的样子,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几乎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欣赏的艺术。然而,现今的情况却有些令人担忧,戏曲越来越少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俨然成了博物馆里的古董,成为了艺术节上追捧的对象,更成为了爷爷奶奶辈的喜好“标配”。
一来是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多元化,人们更喜欢更加新颖、时尚的文化形式,如影视剧、音乐会、演唱会等。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和剧情设定也难以满足现代人的欣赏需求,导致其受众市场逐渐萎缩。二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学习戏曲的门槛较高,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而戏曲行业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相对较低,也难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这就是戏曲不能从骨子里被人们所重视,而是停留在了表面的理解和肤浅的传承,主要表现在画画脸谱,学几个跟头,或者能哼唱几句经典的台词。然而对戏曲真正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髓理解甚少,甚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从好多类似组织脸谱绘画这样的活动中不难看出,好多组织者或者老师自己对脸谱知识,甚至是戏曲知识掌握的也不多。为什么有的脸谱是黑白相间,有的是五颜六色,这其实代表着戏曲中对人物的描述,但这一点孩子们不理解,更不懂,所以说把脸谱画成奥特曼的样子也不足为怪了。
传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需从骨子里把握文化的精髓,从内涵深处吃清吃透文化该有的内力和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