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农村局
大力推广生物质能清洁取暖
本报讯 (记者 高茜) 实施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是节约能源、减轻污染、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为广泛开展节能降碳宣传工作,5月13日,市农业农村局在离石区世纪广场共同参与“绿色转型 节能攻坚”宣传周活动,全面推广“生物质+生物质炉”农村清洁能源。
推广生物质能清洁取暖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既能解决偏远山区农户冬季安全取暖的问题,又可以实现清洁取暖的目标。2020年开始,我市“生物质+生物质炉”清洁取暖工程开始实施推广,据统计,实施以来全市共推广“生物质+生物质炉”清洁取暖21793户,供热面积达158.68万平方米,累计发放生物质燃料1万余吨。同时,全市逐步建立生物质燃料生产体系,根据种植习惯、林木资源、产业发展等差异,培育发展以作物秸秆、果木残枝、废弃菌棒、废弃木材等为生产原料的生物质燃料加工企业,年生产生物质压块、颗粒燃料8.2万吨,根据热值差异,每吨价格在800-1200元之间,按照取暖季每户消耗2.5吨生物质燃料测算,可保障3.28万户农民温暖过冬。
“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模式需要不断创新,针对山区边远农村我们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直接燃烧取暖,平川地区主要采用锅炉分布式供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到。炉具以生物质干烧节能炉具和生物质直燃烤炉具为主,分为生物质水暖炉和生物质锅炉两种,分别适用于供热面积不同的农户。全市累计推广成型燃料户用炉具12588户,其中,生物质水暖炉适用于单体农户,通过燃烧生物质颗粒燃料带动暖气片供热。
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经济层面看,取暖季农户消耗生物质燃料2.5吨、取暖费约为2000-3000元,如改用煤炭取暖,同等面积房屋每户需4吨煤炭,每户取暖费约为5000元,使用生物质能取暖比煤炭取暖节省约2000元。从社会层面看,生物质燃料加工企业每年收购农户废旧木材、树枝及农作物秸秆约10万吨,招收当地农民工就业人数62人,间接带动从事原料收购、运输等农民达到100余人,促进当地运输、餐饮业发展,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从生态层面看,由于废旧木材、树枝、树梢等废弃物乱堆乱放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给农村环境整治带来诸多困难,加之部分农户随意焚烧作物秸秆、果木残枝残叶又造成了新的环境污染。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所产生的废弃菌棒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通过生物质能清洁取暖项目的实施,不仅将农业农村废物废料加工成生物质燃料,实现变废为宝,更能达到减少煤炭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品质等绿色发展目标。
“我局将持续优化农村清洁能源,大胆探索引进低能耗、安全、绿色的新技术和新设备,降低财政补贴压力和农户取暖成本,科学推进生物质能清洁取暖,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住建局
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节能发展
本报讯 (记者 康桂芳) 提升建筑低碳节能意识,推进城乡建设绿色转型。5月13日,市住建局在吕梁世纪广场开展主题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现场发放了2000多份传单,为广大市民群众进行了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低碳建筑等相关知识的科普宣传,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升社会公众绿色意识。在节能宣传周期间,市住建局工作人员还深入居民小区、工地向群众宣传建筑节能意识,增强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是住建领域提升建筑能效,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重要举措和实施路径,也是近年来建筑节能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不断提升绿色建筑发展水平,降低建筑能耗,助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市住建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在去年开展了阶段性工作冲刺,成立了吕梁市绿色建筑工作发展专班,启动了《吕梁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培育了一项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并对全省装配式建筑市场进行考察调研,围绕绿色建筑工作积极开展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专家论证工作,以保障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质量;积极开展绿色建筑施工阶段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对取得施工许可的建筑工程,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督促严格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开展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工作、规范绿色建筑标识与管理。
为做好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工作,按照《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和省厅管理办法要求,我市积极印发了《吕梁市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和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明确一、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申报、推荐和评审要求。鼓励项目单位积极申报绿色建筑标识,指导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运营单位或业主,加强运行指标与申报绿色建筑星级指标比对,每年将年度运行主要指标上报绿色建筑标识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同时,结合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培育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县市,整体提升吕梁市绿色建筑规模化、高质量发展水平。
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文明城市,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开工建筑面积1114.03万平方米(476个项目),执行绿色建筑面积591.22万平方米(221个项目),执行率达53%。从2021年以来超额完成了省厅下达我市目标责任制指标(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执行率为100%。2023年我市在全省年度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一。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能源计量服务推进节能降耗
本报讯 (记者 刘小宇) 随着我市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重,约束环境问题刻不容缓。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出来,如何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质量还需进行能源计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措并举做好能源计量工作,以能源计量服务推进节能降耗。
广宣传,勤解答。组织41户列入市局2024年能源计量审查计划名单的重点用能单位(1-10万吨),能源计量管理工作负责人组织全市24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源计量管理办法》《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通则》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宣传教育,使用能单位充分认识到能源计量工作在节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熟悉能源计量管理要求,提升能源计量管理水平。通过面对面、电话、微信等多种渠道解答用能企业在能源计量方面疑惑。
优服务,重上门。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企业督促帮助企业按照《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配备合理的能源计量器具、仪表,并定期检定、校准,保证企业节能减排数据的准确,强化能源计量管理;指导企业加强对能源计量检测数据的应用,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完善能源计量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定期报送能源计量情况;依据国家标准《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帮助和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测量体系认证工作,夯实能源计量基础。
强监管,促推进。能源计量审查是政府依法实施节能监督管理和科学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采取企业自查与监管人员监督检查相结合方式,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管理制度落实、工作人员配备、器具的配备和管理情况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各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主体责任。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企业整改落实。
市科技局
科技创新助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讯 (记者 王洋) 吕梁是煤炭大市,在基本解决了煤炭、电力等产业粗放增长引发的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后,煤炭、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占比大幅下降,形成煤、焦、钢等产业为支撑,铝、电、酒等产业积蓄动能,轻合金、光能、大数据、煤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工业经济走出了“一煤独大”的困局。近年来,市科技局围绕传统行业节能改造和新能源利用等领域,积极推动能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创新,为城市绿色低碳发贡献科技力量。
当前,已经形成分布式光伏、光伏+储能、光伏+取暖、农光互补等多种应用形式,涵盖太阳能电池成套装备生产、销售以及光伏电站的设计建设与运营的光伏产业链;已建成孝义千万吨级和交城、汾阳2个五百万吨级煤焦化工集聚区,拥有大量的弃风弃光电、低谷电等可供制氢的存量资源,正在围绕氢能“制—储—运—研—应用”加快推进。打响了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三年大会战,先后牵手中石油煤层气、中澳煤层气等能源领域龙头公司,设立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由中石油、中海油等9户行业企业投资实施勘探开发项目。同时全力推进“一黑二白”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发展“两大三新”等新兴产业,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
加强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根据我市企业产业特点、研发实力、技术水平状况和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发挥科技项目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各类科技项目的申报中明确把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科技项目作为申报重点、优先支持。在煤化工、煤炭智能和高效化开采、钢铁电力、新能源、节能减碳等五个方面进行技术研究,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局通过支持吕梁学院建设吕梁市煤炭清洁转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吕梁市新型光电材料及其器件重点实验室、吕梁市智慧煤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相关基地,为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市科技局将以此次节能宣传周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转型节能降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逐步引导全市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科技发展理念。
市交通运输局
构建绿色出行体系 打造低碳交通城市
本报讯 (记者 韩笑)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也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在双碳目标落地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交通建设为抓手,多举措推进道路运输及城市客运行业节能减排,为构建我市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运输装备的清洁绿色水平,直接影响着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水平。市交通运输局积极推动大型工业企业发展绿色清洁运输,依托孝义鹏飞集团和美锦集团不断推进氢能汽车产业链发展,在城市公交、通勤车服务、冷鲜配送、工业叉车等交通运输领域开展示范,不断丰富应用场景,为我市氢能产业链发展培育市场基础。
此外,市交通运输局不断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客运领域的推广使用,并督促指导各县(市、区)新能源车辆更换,确保已到期的车辆全部更换为新能源车辆,新增车辆全部为新能源车辆,交通运输绿色节能装备得到进一步推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出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坚持以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交通出行服务为目的,积极推进全市公交全民免费政策实施,全面优化市区公交线路,开通快速公交线路,重点解决老城区和新城区快速通道,便利老百姓新老城区就医、行政审批大厅办事、市政府机关公职人员出行更加快速便捷;并开展定制式公交学生专线,惠及学校老师学生,极大满足学校师生上下学出行需求,全市范围总体构建起了“公交+自行车+人行”三位一体的绿色出行交通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运输结构调整是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市交通运输局将不断推进全市公路运输绿色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公转铁”运输结构调整,减少公路500公里以上的中长距离运输,并加快推进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进一步降低交通运输能耗与碳排放,助力绿色低碳交通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