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汾阳市鼓峰晋剧团的演员们多了一个新身份——汾阳市实验小学戏剧社团的老师。为何请戏剧演员当学校的老师?汾阳市实验小学校长张铁有自己的考量。“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传统文化较为陌生,且只有少数同学了解我们国家的戏曲文化,而且了解只是停留在片面。”这样的调查结果,让张铁着实担忧。
成立戏剧社团,邀请专业晋剧团演员当老师,是张铁深思熟虑后的探索。张铁说,“汾阳市鼓峰晋剧团与学校距离不远,老师们每周五下午来学校上课。剧团的老师们都非常认真,不仅教授学生们晋剧方面相关知识,还找准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生长点,更好地把戏曲文化浸透在学生们脑海里。今年我校戏剧社团的学生们还参加了汾阳市春晚的演出。”
很明显,张铁看到了希望,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兴趣方面,晋剧社团的老师们感受颇深,“兴趣是最重要的,而热爱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只有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了解晋剧,才能让传统戏曲之美得到传承和推广,学校社团给孩子们提供了了解戏曲的平台,更给戏曲等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传承平台。”
行走在实验小学社团教室的走廊,一缕药香沁人心脾。循着味道到走廊的另一头,原来是制香社团的“小神农”们正在用薄荷、野菊花、藿香等中草药手工制作“开窍醒神香”。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该校还开设了学中药知识,探百草之趣的制香社团,“零距离”接触中医药,感受中医药传统文化魅力,开启了揭开传统中医药的神秘面纱之旅。而这位专门教授制香的老师,也是一位中医药非遗传承人。
如今,非遗社团已经成为实验小学的一张闪光的名片,被汾阳市文旅局评为“非遗传承基地校”,这也使全体师生信心倍增。
无独有偶,在“五育”融合育人目标的指导和引领下,汾阳市北关小学开设了极具特色的葫芦烙画社团。葫芦烙画传承人王晓勇老师现场手把手指导,只见学生们在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葫芦上勾描,孩子们个个“身怀绝技”,随着烙笔的慢慢移动,一幅幅构图饱满、富有层次的焦糖色山水人物画初见雏形,普通的小葫芦经过巧妙的构思和烙画创作,变得鲜活灵动,变成了风格迥异的“宝葫芦”。王晓勇老师表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的结合,让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烙画”有了详细的了解,深受学生的喜爱。
非遗文化进校园,汾阳市西河小学也很早迈出了这一步。该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以彰显个性,培养兴趣,开发潜能为宗旨,加快了“五育”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设了皮影、琵琶、古筝、国画、壁画等30多种社团活动,以促进学生美育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别美、做有美感的学生。
校园里,各个社团的学生们正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老师耐心指导下,“掐丝珐琅”社团的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制作中,先选取自己喜欢的颜色,根据自己的创意,铜丝缠绕游走,一点点勾勒出形状,然后开始在珐琅上进行上色,并在上色完成后进行滴胶。最后,将珐琅加入烤灯之下进行烘干处理,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作品便完成了,无不彰显着大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一张布,一个架,撑起一个小天地。六位学生在幕布后面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花木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从开场的孩子们清脆朗读《木兰辞》,到带着遥远西域风情的音乐,这出戏一开场,就把采风团一行人的目光紧紧锁住。旁边致力于皮影传承的李老师有些激动:“有机会给小学生上皮影课,非常欣慰和开心。学校深挖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皮影特色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导从拓印、钩边、上色、剪裁、装订等步骤开始学,逐步到基本的动作技术和操作练习,再开始皮影的角色与融合,通过操作杆的操纵,不断让角色活起来,兴趣也让这帮孩子付出很多。”
南门小学以促进健康为主线,加快学校健康教育能力建设,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以体育人”新模式。该校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把太极作为课间操,将力量和优雅有机融合,使人的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得以发展,并荣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太极拳)传承学校”。除此之外,该校还进行美育建设,师生共同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学校走廊、灯箱、展示厅、教室文化墙上,随处可见师生制作的独特的“非遗”主题文创作品,行走其中,能时刻感受民族文化之美、鉴赏非遗文化之美。
近年来,趁“双减”改革东风,汾阳市各中小学校不断完善育人机制,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精神内核,就非遗如何培育学生高尚情怀、提升文化素养、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审美能力等育人功能方面逐步探索,力争把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每个学子的心中。
在活力无限的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搭建了展现自我、自信成长的舞台。而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成立非遗社团,使中国优秀传统艺术能够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得以发扬传承,并促进学校教育发展是汾阳市中小学“五育”融合更加生动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