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城,流传着一个关于教子文化的典故——狐突教子不二。这里的人们以狐突为榜样,始终坚守忠诚信义,从中汲取智慧、淬炼操守,并不断对教子文化予以传承、发展与创新,使其内涵得以丰富和完善,从而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位于交城县段村村北,旧有狐爷庙一所,奉祀狐突及子毛、偃。狐突在春秋时期为晋国的大夫,是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狐突为重耳执政、晋国止乱复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因狐突教子“忠贞不二”,面对死亡威胁,留下“子之能仕,父教之忠”“父教子贰,何以事君”的教子名言后慷慨赴死,狐突舍生取义,成为中华“忠信文化”的鼻祖,流芳万世。狐氏文化影响和建树了一代又一代段村人民的思想、意识、品格、文化,形成了段村特有的“忠诚信义”“崇文重商”的文化。
而立于段村文笔塔广场的“壹杆笔”,相传与狐爷庙也颇有渊源,是段村人对文化推崇的真实写照,更是段村人虔诚敬仰的文化图腾。
相传,古代段村土肥水美,村南有汾河西东流过,村北远处即吕梁山峦,汾河由段村北东斜插到村南,一个回旋,在东南冲刷了一个半圆形河湾,形同人的肚脐,因湾处之北即古印驹城,遂名“城不脐”。古音“城”读为“社”音,方言遂称为“社不脐”,“社不脐”半岛状入汾,苇茂草丰,成为一方风水宝地。元明之际,有段姓一富商途经段村,一眼就相中“社不脐”风水,便落籍于段村,于村南盖起了段家街。随后为振家门文风,又精选吉地起建文笔塔,塔高有丈八,顶径3尺,上覆瓦制笔头,人们称之为“壹杆笔”。1980年到1981年此塔拆毁,至此,数百年之久的“壹杆笔”成为历史的记忆,虽然记忆已远去,但“壹杆笔”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却源远流长。2010年3月,段村村委重修了狐爷庙,并于2011年在庙前广场重修了“壹杆笔”,千百年后的今天又一次还原了“神笔合一”的文化信仰景观。重修后的“壹杆笔”高9米,寓意敢上九天揽月;宽度1.67米,合5市尺,寓意“敢下五洋捉鳖”;胸径0.7米,合二尺一寸,意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现在“壹杆笔”已被视为段村人民忠信立世、奋发向上的象征。
至此,段村以狐突教子忠信的文化为背书,“壹杆笔”的地标性建筑为切入点,溯源“中国教子文化发祥地”的传承方向已经基本成型,逐步打造了全国独树一帜的“教子院”,致力于“教子诗书,以礼传家”的教子文化品牌建设。段村教子文化,包含忠信教育、孝道教育、文化启蒙、礼仪教育、生活教育、技能教育等多个方面。教子文化节以及系列活动的连续开展,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段村独特而深厚的教子文化内涵,也进一步扩大了段村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一城山水,忠信之乡,美誉盛传。交城作为忠信文化的承载地,始终坚守着那份宝贵的品质。在这里,忠信如同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促使交城儿女坚定前行,也让这座城市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