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专刊

十七年坚守靠什么?

□ 冯海砚

十七年,足够长!

吕梁学院“圆梦文学奖”在这段足够长的时刻表上坚守,固执地坚守,不容易,也难得!

我们不得不感动这群人,感触这个梦,感慨这份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父辈或者祖父辈的梦想没有我们这代人梦想的“高大上”“时尚化”“多样性”,多数人的梦想可能是能够写写算算,拿不起算盘,起码也识文谈字,再大点就是算个秀才,能写点东西,甚至做一个作家。因为把那个时代的境况写出来,把自己心中所想写出来,写出名扬一方的文章,是那个时代人共同的喜好和梦想追求。

这样的梦想是基于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客观存在的,谁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像李白那样写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脍炙人口的唐诗,也能像苏轼那样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情万丈的宋词,还能像曹雪芹、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那样写出传诵千古的名著。但是梦想终归是梦想,他们在追梦的道路上,尽管坚守、艰辛,但也迷茫、浮躁,以至于梦终究还是梦。

自己的梦没圆,就帮着跟自己有同样梦想的人圆梦,这就是吕梁学院“圆梦文学奖”的初衷和其坚守十七年的客观动力。

这个动力就像这群人真正懂得诗歌为何物,懂得诗言志,小说和图像构图的本真相仿的道理一样,铿锵着力,又绵绵落地。

所以坚持下来了,而且还会坚持下一个十七年。

还好,这份情在传承,这个梦在延续。十七年,先后有八千多名学子踊跃参与投稿,六百多名学子的作品获奖,一群文学新秀在吕梁学院悄然成长。

十七年,不算短!

吕梁学院“圆梦文学奖”的每一次回归都是一次更为深情的延续、传承,因为她还会坚守,还会坚守更多的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