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瑛
满头华发换来谷地金黄
□ 本报记者 张娟娟
晨光微亮,坐落于汾阳市东南隅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老旧宿舍的院子里,勤劳了一辈子的陈瑛奶奶早早起床,忙碌着喂鸡、为菜苗松土、浇水、摘野菜,开启了一天的生活。
她已至鲐背之年,满头华发,后背微微佝偻,但行动利落,独居生活。整齐的菜畦里,西红柿、油麦菜、生菜、香菜、黄瓜等蔬菜在她的打理下长势喜人。
然而,很少人知道,这位朴素低调,看上去与普通老太太无异的老人,是全国著名谷子育种专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获得者、首届“山西省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她从事谷子育种半个世纪,选育和推广适于不同生态区种植的谷子新品种15个,尤其是“晋谷21号”,因其米色金黄、米粒整齐,商品性好,适口品质好,营养品质高等优势,被誉为“中国小米之冠”,生产应用30余年长盛不衰,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亿多亩,已成为国内常规育种及杂交种育种的优质资源。依托“晋谷21号”形成的优质小米品牌多达40多个,为带动山区特色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爱她、敬她,都亲切地称她为“吕梁山上的袁隆平”。
“我是河南人,从小吃稻米长大,在读大学前,还不认识谷子。”回忆一点点涌上陈瑛奶奶心头,“我1960年毕业于山西农学院(今山西农业大学),被分配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作系,1962年调入山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从事谷子遗传育种研究,讲真话,当时对谷子的概念特别模糊。”
“但是党让我做什么工作我就做什么工作,并且要做好。”陈瑛奶奶一生都在践行这句朴素的话。育种是一项需要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的工作,一粒种子长成需要一季,培育一个良种则需要很多年。被誉为“中国小米之冠”的“晋谷21号”,从大胆尝试辐射育种,到199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历时整整19年。
“是您的一头白发换来了谷地金黄。”92岁的陈瑛奶奶听到记者的话,铿锵有力地回复道:“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的头发一辈子只白一次,但我想让谷子年年都金黄,年年都丰收!”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
把科研“写”在大地上
□ 本报记者 李亚芝
“农忙时节,如果要在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找专家,在单位办公室你是很难见到人,你得去地里看看。”经作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远远看见一个戴着草帽,在地里坐着小板凳,低着头比比划划的人就是记者要找的专家教授时,根本不能想象这个脸色晒得和土地一个颜色的人就是教授,在大太阳下与农作物为伴,便是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每一位研究员的常态。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有近1000亩试验田,科研人员每天和农民们一样早出晚归整日在地里忙活,排种、调查、杂交、测产……,白天在地里记载,华灯初上时回到办公室整理数据,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劳,每天都要记录种子什么时候发芽,还有每个时期的生长特点等等,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培育每一粒种子。
说起来,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与吕梁是有渊源的,它的前身是吕梁地区汾阳专区农场,驻汾阳市已经72年。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主要开展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工业大麻、蓖麻等油料作物,谷子、高粱、杂豆等杂粮作物,中药材、长山药、果树苗木等经济作物和农产品产后加工、动物科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农业科技培训、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以及相关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是高科技人才集聚的科研机构。研究所中退休老专家众多,其中有年逾90岁、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谷子育种专家陈瑛等知名专家,该所承担着数十个国家科研项目,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省,特别是汾阳市的科研工作和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驻在吕梁,也想着吕梁。结合吕梁的实际情况,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一直对吕梁开展各种科技帮扶,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李建介绍说:“吕梁山水哺育着我们,我们对吕梁有很深的感情,也一直想着为吕梁的农业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吕梁多山区,宜机化程度低,为了减轻农民的人力,这几年,我们针对性的主要研究培育更适宜机收的品种,比如芝麻这一作物,虽然在一棵植株上,但是成熟期却不同,就要分几次人力进行收割,增加了成本,现在主要培育新的品种,让一棵植株上的同时成熟,便于同时收割。还有的作物长得矮,机械很难进去,就要培育高一点的品种,更适宜机械作业。”
今年3月,在吕梁市科协邀请下,山西省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在吕梁100个旅游示范村开展集中技术培训,根据不同授课内容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室内培训与室外指导结合、技能培训与实操评价结合、理论培训与操作示范结合。围绕农民的实际需求,或在地里或在树底下都可见到他们身影。农民们围着专家,认真地听着,时不时地发出疑问,教授们一一解答。“农业科技创新的灵魂在基层,农民需要农技知识武装自己,科技专家更需要深入农村去发现问题。”李建说。
王保勤
创新路上勤为径 技术高峰志为梯
□ 本报记者 刘少伟
“作为一个出生于贫困山区的普通工人子弟,父母‘恭俭勤劳’的持家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工作作风。我从一名普通的炼钢工人做起,一路摸爬滚打,我的任何成就,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培养,离不开这个伟大时代带来的机遇。” 5月23日,“2023年山西省企业创新达人标兵”王保勤告诉记者。
作为中阳钢铁有限公司总工,王保勤的成长史映照着我市各行各业对于创新发展的重视。1997年,他担任中阳钢铁有限公司连铸项目技术员,以专业和热情投身于工作,不分昼夜、潜心专研,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弧形连铸机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1998年5月该项目顺利投运,创下国内民营钢铁企业连铸创新的首例。凭借结晶器非正弦振动技术攻关成功,他获得全区技术创新能手。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成为了王保勤的工作信条,指引着他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进,2011年,他被任命为公司轧钢总工。
“当时公司3条高线受轧线速度、工艺控制及自动化程度低,一直处于高成本生产状态,同时受轧线产量限制,前道工序生产的钢坯不能够就地全部消化,平均每天损失3400元。”王保勤回忆。
为解决这一问题,王保勤提出轧线提速改造方案,并于2012年首次引进美国摩根迷你精轧机和意大利达涅利吐丝机,将公司3条高线轧制速度提高至110m/s,线材加工成本降低50元/吨,轧线单线产量平均为15万吨/年,年创效1.5亿元,全面提升了企业高线的生产效率,真正实现了绿色、低碳、高效。当前该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得到行业的普遍认可。
2015年,他受公司安排接管技术中心全面工作,带领团队就公司拔丝用Q195WD产品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内控标准,加大产品的检验力度,炼钢环节从化学成分精确控制,轧钢环节实行标准化作业,在产品包装方面引进了意大利进口吐丝机。多方举措让“中玉牌”拔丝用Q195WD产品在市场上一骑绝尘。2023年5月该产品还获得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金杯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高速线材头尾耳子精确控制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技术”还被提名为2021年山西省科技进步奖。
“这是一个呼唤劳动创造、鼓励拼搏进取的时代,也是一个有机会干事创业更能干成事业的时代,我们将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创新托举复兴梦想,用双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王保勤表示。
吕梁市科学技术协会
开展多项“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活动
本报讯 (记者 罗丽)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市科协聚焦市委“六位一体”和“20件大事要事”,以“三个一”为主线,开展了一批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的主题活动,动员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美丽幸福吕梁建设。
“三个一”主题活动指:看望一批工作者。在全市范围内选出一批在基层一线为服务市委“985”重点产业链建设和“20件大事要事”落地见效等重点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代表,市科协组织班子成员通过走访看望等方式,传递党和政府温暖关怀,向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兴办一件(好)实事。联合吕梁机场、火车站、景区、酒店等单位部门,为优秀科技工作者定制实名“吕梁科技人才卡”,在机场、火车站、景区等出入口开设“科技工作者通道”“专属休息室”,号召景区、酒店等场所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专属的折扣和优惠,增强科技工作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宣传一批工作者。聚焦弘扬科学家精神,集中宣传一批围绕服务市委“985”重点产业链建设和“20件大事要事落”地见效,涌现出的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线上线下讲好科技工作者故事,扩大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
在主题活动中,市科协将推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同部署同开展,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切实发挥好各级各类科学技术馆、科普教育基地等公益性设施作用,务实高效地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助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