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要闻·经济·广告

大胆攻关创新 增强技术实力

□ 本报记者 罗丽

走进交城县义望铁合金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销往世界各地的锰系列产品正是从这里铸造加工的。从1988年建厂至今,28年的风风雨雨造就了一批肯于吃苦、勇于创新的年轻骨干人才,在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王利民就是其中的一员。

2008年,王利民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毕业后来到义望铁合金厂,从分厂的技术员做起,逐渐成长为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铁合金厂分厂副厂长,主管矿热炉工作。多年来,王利民立足本岗、锐意创新,把每次挑战都当成来之不易的机会,紧密围绕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研发部门、生产车间等地,与一线员工深入交流,扎实开展技术创新实践,使新产品开发、工艺技术攻关等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过去,改造脱模设备基本靠人工敲打脱模,2014年,王利民带领攻关小组对浇铸机进行设备改造,增加了震动脱模器,使浇铸机的使用率提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近年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铁合金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王利民又把精力投入了环保设备的研究上。他在不增加除尘设备,不增加用电量的情况下,通过对除尘罩进行改造升级,加大了除尘设备对粉尘的收集率,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要想在科技创新上保持不被淘汰,除了要有扎实的一线经验,还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平时,王利民不是在车间观察设备,仔细揣摩哪个工艺需要改进,便是在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积极参加企业组织的专业内培与外培。刻苦钻研使王利民成为铁矿热炉方面的技术骨干,连续多年,他参与《锰铁》《金属锰》国家标准审定,被聘请为全国生铁及铁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锰矿石与铬矿石分技术委员会副委员,《关于富锰渣电炉极心圆直径与二次电压的探讨》《富锰渣矿热炉节能探索》《浅谈富锰渣矿热炉炉衬维护》《回转窑在铁合金生产中的应用》等文章在铁合金领域著名的论坛刊物上发表。

作为一名生产技术负责人,压在王利民肩上的担子不仅是如何让生产更加安全高效的运行,更重要的是怎样使产能尽可能得到释放,并发挥出技术先进性和成本优越性,提高产品竞争力,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希望政府对实现固废零排放的企业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特钢产业链绿色发展。同时,由政府牵头,加强校企合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科技力量。”王利民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