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解放思想,持续推进全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档升级。5月13日至31日,方山县委书记周小云,方山县副书记、县长高鹏带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方山示范区部分领导,县直有关部门和六镇主要负责同志,县重点文旅企业负责人和乡村旅游重点村支部书记等49人,分两批赴我省临汾市乡宁县,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河南省鲁山县尧山镇,晋城司徒小镇等地,对标考察当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民宿、索道、漂流等项目建设,以及景区运营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6月14日,该县召开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交流研讨会。在前期“一路畅谈”的基础上,大家围绕“学到了什么,下一步怎么干”再一次畅所欲言,交流感受和体会。提出了方山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对标发展的20条建议。
(一) 精准定位 坚定发展文旅产业信心
方山县南部大武镇、峪口镇纳入吕梁市城市规划范围,中部横泉水库被划为吕梁市饮用水源地,水库上游乡镇被确定为生态保护和水源涵养区。省市对方山的产业定位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所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全县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长远支撑,全县上下要坚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必胜信念,大搞快上生态文旅产业项目,以生态文化旅游业拉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
坚持生态优先
发展全域旅游
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以山、水、林、田、湖为生态景观基底,以北武当道教文化、于成龙廉政文化、张家塔民俗文化等为核心依托,将方山打造为集生态游憩、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乡村休闲、养生度假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
进一步解放思想
用新思维谋划方山大文旅
要着力推动全县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行业+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重投入低效益向轻投入高效益转变。
(四)
推进多产融合发展
开发旅游新产品
学习借鉴司徒小镇、尧山、袁家村以产品为核心、营销为关键、服务是根本的核心做法。挖掘现有资源,发展“行业+旅游”。推出体育游、工业游、文化游、康养游、研学游等新业态、新产品、新供给,既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拓展全新空间,也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动能。例如:利用北武当山景区环线公路和环横泉水库慢行道,发展马拉松、健步走、自行车、跑步、爬山等体育旅游;利用南村水泥厂旧址、老传统酒厂等工业厂区厂房,发展涂鸦、绘画、亲子研学旅游;挖掘北武当道教文化、于成龙廉政文化、左国城匈奴文化、张家塔民俗文化、贺龙中学、张叔平故居、鸦儿崖离东政府旧址红色文化等,开展文化体验旅游;依托北武当山和梅洞沟湿地公园天然氧吧优势,发展高端民宿、康复疗养、休闲养生等康养旅游。挖掘“四季分明”气候禀赋,发展错季旅游。例如:夏季发展避暑度假和果蔬采摘项目,冬季发展雪景观赏和冰雪运动项目。挖掘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田园艺术景观等创意农业,通过方山县特色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升级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省级田园综合体,带动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挖掘利用水资源,发展滨水旅游。科学合理利用横泉水库、北武当玄武湖、圪洞沟河道、下昔沟河道,发展漂流、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涉水项目。挖掘牧场资源,发展异域风情旅游。利用峪口沟、圪洞沟等区域的草场优势,发展游牧、骑马、射箭、骆驼、匈奴大营等异域风情旅游。挖掘山脉资源,发展探险体验旅游。利用北武当山、骨脊山、烧炉山等山体的山形地势,发展户外探险、玻璃栈道、索道、滑道、滑板车等体验类项目。挖掘地域特色较浓的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统一管理运营和一体化升级打造前东旺坪—庄上乡村旅游示范村,高标准亮化美化联结两村的景观道路两旁的可视山体,使两村主干道畅通循环,并通过增加观景平台、景观木栈道、垂钓、采摘、儿童游乐、网红桥、网红秋千、卡丁车、民宿等项目,使分散景点串联成片,从而示范带动全县乡村旅游。
(五)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游客满意指数
以标准化提升服务品质。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塑造规范专业、热情主动的旅游服务形象。以品牌化提高满意度。按照个性化需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和服务承诺制度,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名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推进服务智能化。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推行旅游志愿服务。在主要景区景点建立旅游志愿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导游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导游服务水平。
(六)
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基础架构
强化公共服务
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依托吕梁机场、火车站、太佳高速、临离高速、209国道等大交通,加快建设鸦儿崖红色革命旅游公路、阳湾至骨脊山、新民至千年里等旅游公路,从而打通主要景区景点连接堵点,构建全域旅游交通网。推进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旅游驿站、旅游厕所、自驾车房车营地和公路服务区等设施,并加强道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彩化,配套完善水、暖、电、网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设计智慧旅游体系,依托5G、大数据,建立位置科学、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并构建智慧信息、交通服务及突发事件救助、社会治安防控等体系。提升住宿接待品质。鼓励现有宾馆、酒店提级改造,发展一批绿色化、主题化、标准化的精品酒店,实现旅游住宿从传统星级酒店向多元化、个性化住宿业态发展。充分发挥和运用好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衔接补助资金和县级鼓励乡村民宿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发展一批乡村民宿、太空舱、帐篷酒店、窑洞宾馆、中高端露营地、共享住宿等住宿单元,增强大众化自助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住宿业优化结构、扩量升级、提升服务。打造县域特色风貌。大力促进特色文旅街区建设,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县城风貌,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城乡文化品位提升。
(七)
深挖文化资源
讲好方山故事
深入挖文化,创产品,出精品,不断丰富全县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提炼全县旅游景区的精彩故事,让来方山旅游的人有看的,有听的,有游的,有体验的,真正使景区引得来客,留得住人。建议示范区和文旅局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金牌导游,快速提升旅游体验效果;在县职业中学开设导游专业(招收回乡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通过选拔,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为各个景点配备导游,提高景点宣传质量;通过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村支两委、工矿企业中开展文化旅游知识普及培训,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提升全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强化全域旅游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氛围;依托汾酒号旅游专列、动车、大巴等载体,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展示方山旅游资源,宣传方山人文故事。
(八)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积极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服务承诺,开展“以良好环境引凤入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活动。加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全程领办代办,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并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管理,实现项目全承诺、无审批、拿地即可开工,从而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加快项目落地达产达效进度。
(九)
引进培育市场主体
建议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例如:积极引进袁家村管理运营团队中有市场运营实践经验的人才运营管理企业;将北武当山景区门票向旅行社免费,并对优质市场主体予以一定的奖补,以此激发旅游市场推广主体热情,实现客源引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改革重组、收购兼并、线上线下融合等投资旅游业,促进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引导其向专业、精品、特色、创新方向发展,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十)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主动加强区域合作
建议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合作,主动融入黄河旅游板块,联手打造一批跨区域的县际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实现互惠共赢。用足用活《吕梁市大宗旅游接待奖励办法》《吕梁市促进文旅产业复苏的若干措施》和吕梁市文旅基金三项优惠政策,全力推动我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十一)
加大与国内知名旅行社合作力度
建议由示范区牵头,与中国国旅、中青旅、康辉旅游、广之旅、春秋旅行社等国内知名旅行社对接,合作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将我县北武当山、于成龙故居和廉政文化园、张家塔民居等景点与五台山、恒山、云冈石窟、壶口瀑布、晋祠、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悬空寺、皇城相府等省内著名景区景点搭车发展。
(十二)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
强化对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的保护,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依法保护张家塔古民居、于成龙故居、南村左国城、贺龙中学、鸦儿崖离东政府旧址等古迹旧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严格规划建设管控,尽最大限度地恢复原貌,延续传统空间格局,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色的城乡建筑风貌,最大程度地展示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
(十三)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规划
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重在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有关部门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探索以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要注重顶层设计,使乡村旅游资源得以优化开发和发挥整体效益,并促进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提质升级。
(十四)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治理体系
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旅游综合执法。建立健全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加强旅游执法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衔接,促进旅游部门与有关监管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如及时解决:北武当景区村民卖香、景区小交通管理混乱问题。创新旅游协调参与机制。强化全域旅游组织领导,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旅游联席会议、旅游投融资、旅游标准化建设和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
(十五)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建议政府统筹相关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依法依规促进旅游资源资产交易,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积极引导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等投资各类旅游项目。建议政府通过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或景区发展建设扶持奖补办法,持续加大鼓励民宿产业发展奖补力度,进一步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我县文旅产业。
(十六)
强化旅游用地保障
将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向旅游领域倾斜,适度扩大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鼓励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的方式建设旅游项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开办旅游企业。城乡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民宿等旅游经营。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市场主体利用旧厂房、仓库提供符合全域旅游发展需要的旅游休闲服务的,可执行在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在符合管控要求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安排旅游产业用地需求。
(十七)
加强旅游人才保障
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我县招才引智工作计划。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涉旅行业全员培训。鼓励规划、建筑、设计、艺术等各类专业人才通过到乡镇挂职等方式帮扶指导旅游发展。
(十八)
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
重点项目工作机制
建议建立重点项目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各职能部门和乡镇工作责任和完成时限,加快推进圪洞沟漂流、北武当山景区架空客运索道、示范区综合服务区等重点文旅项目手续办理和建设进度,尽快实现招引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十九)
充分发挥镇村两级能动性
激活文旅发展基层作用
建议县委在全县推行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科学设置领导干部任期目标任务,常态化考核,形成全县干部能者上,不能者下的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十)
鼓励倡导民营经济
参与文旅产业发展
要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大政方针,切实将国家、省、市、县关于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坚持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的方针,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与支持全县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倡导他们参与文旅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全县文旅产业多点开花结硕果。